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评介由中原宋学研究会12位学者合作撰稿,李保林、杨翰卿、孙玉杰主编的《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一书,是宋学研究的又一新的成果。宋学是中国宋代以哲学为核心的宋代学术思想。宋学的文化成就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高峰,宋学不仅影响中国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有着五千年的辉煌文化,但近代的中国却没有了辉煌。1840年,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敲碎了中国的美梦,但却没有将中国完全地震醒。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的信中说:"鸿章窃以为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中国这个"天朝上国"被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打得惨败。120年来,国人一直在反省惨败的原因。马勇先生认为:"作为东方国家,日本是近代世界列强盛宴上的迟到者。因为迟到,所以贪婪;因为贪婪,所以盛宴的先到者一方面欢迎这个东方兄弟加盟,另一方面不愿看到这个迟到者破坏规则,恶性膨胀。它的过度贪婪,让西方列强非常不安。"不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 ,从荒蛮 ,到文明 ,坎坎坷坷地走出一个新世纪 ;人类 ,也终于盼来了一个新太阳。经过与殖民、压迫、剥削、贫穷、落后、愚昧、战争的漫长而残酷的较量 ,荫护人类的文明之树似乎已经亭亭如盖 ;但是 ,如果企盼所有的“村民”都能乘凉 ,还要跋涉很长的路。人类文明之盖的搭建 ,需要多元文化联袂完成。而中国文化无疑就是其主要支柱之一。中国文化伴随东方生命的发生而发生 ,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文化从古迄今 ,从“元典”到“现代”,兼融吸纳 ,生生不息 ,形成了血脉鲜活的以儒释道之精华为基础的传统特色 ,同时又兼有近代以来的多…  相似文献   

4.
中医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它还有人文内涵,应该纳入到我们人文的思考领域里面去。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在实践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理念体现出来,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应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一个基点。而中医的阴阳理论反映的是动态平衡,五行学说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这些可以说都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中医的存亡,其实牵扯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中医影响世界的不仅仅只是在治病的技术层面,而更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层面。  相似文献   

5.
一、行政法的理性与诗性之对立 在《文化结果:各国价值、行为、制度以及组织的比较》一书中.格特·霍夫斯蒂写到。科学技术方面……西方思维方式是分析式(analytic)。而东方却是综合式(synthetic)……西方分析思维方式注重成分、东方综合式思维注重整体。”日本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说“到了20世纪中期。西方对真理的追求转向了整体和平稳性。科学也许得益于分析思维。但是管理和政府运作确是综合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文化"和"文明"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一点,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至今也未有一致的意见。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古今中外有百余种,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主要指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把文化一词引申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进入西方世界,这是商业方式的传播,它传播的是一种文化与生活方式。当时的执政者或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传播,完全是生活或市场的力量,使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流入到异域文明,并最终成为异域文明的一部分,甚至会改变其生活方式。我们为什么要传播?因为我们可以得到利益。他们为  相似文献   

9.
故国已深秋,东非初入夏。凌晨四点,我们抵达内罗毕市郊的恩克贝西机场,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国土。一阵细雨刚过,空气湿漉漉的,散发出诱人的泥土与芳草气息。也许是初来乍到,总感到几分陌生与神秘、几分狂野与苍凉。透过晨雾般朦胧的面纱,拉开梦幻般神奇的帷幕,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真实画面,听到了一曲曲纯朴粗旷而又荡漾文明波澜的优美旋律。让人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从生命与价值的评判中,感受到一种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近自然状态与后工业时代的强烈反差、撞击和融合,体会到一个民族文化与进步的厚重积淀。还是伴随我们的足迹,踏着大自然优美和谐的旋律,去追寻拾似久远、却近在咫尺的回归之路吧!  相似文献   

10.
又见金秋,——一个灿烂的世界,收获的季节! 《中国文化研究》在秋天播种,又在秋天收获;这是一个新生儿刚迈出的第一步,是令人喜悦的一年。本刊同仁在与作者读者共同分享这份喜悦的时候,真诚地感谢来自海内外的热诚关心与支持。 自本刊创刊以来,我们先后收到许多诚挚的来信;在本刊创刊周年之际,我们又收到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贺词贺信,这些祝贺将化为鼓励,溶进我们的刊物里,这些希望,是鞭策,都将落实在我们前进的步伐中。 吴奔星教授说:“《中国文化研究》季刊创刊一年来,把中国文化看成历史发展的一个整体,或宏观,或微观,进行系列的或重点的探讨与研究,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在勇于发掘的同时,也勇于发展;在敢于否定的同时,也敢于肯定。刊期虽短,却在海内外产生了辉煌的影响。我们可以预见:这个刊物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先锋。”谢冕教授说:“一个高品位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严肃刊物能在短短的一年中站稳脚跟,在当今中国已非常不易;但以一年的努力而在读者心目中形成自己的形象并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的则可称之为艰难的成功。我以为《中国文化研究》正是这样一个刊物。内容的丰博、阵容的强大、态度的严肃,都是它的优点,但《中国文化研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建设精神。它不媚俗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有一部大热的片子征服了无数的中国观众,它就是《功夫熊猫》。当我们再一次为美国电影工业唏嘘时,也不得不钦佩美国炉火纯青的文化营销。《功夫熊猫》的成功是美国的成功,在文化上,我们又一次被美国“偷袭”了。《功夫熊猫》把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用到极致,都是为了讲一个美国的故事给我们听。再去联想一下那些深刻影响我们的美国大片,发现其实都是同一个题材,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不仅迫切需要把中国这个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转变成为具有强劲文化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的文化强国,而且还要创造性地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能力。我们必须认真寻找和创新对外传播、对外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的话语方式,提升对外传播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栗子 《文化交流》2016,(8):60-63
正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将相聚在杭州这座美丽的东方名城。为让各国宾客领略杭州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悠远魅力,"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分别于6月和8月在北京和杭州举办系列活动。百余年岁月来,西泠印社跨越国别、地域,一直肩负着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这是几代印人共同的信念。"在今天社会文化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把西泠印社这份‘坚守’和‘传承’告诉大众,是我们这一代社员  相似文献   

14.
读罢赵启正先生《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书稿,感悟颇多。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国际交往频繁的今天,此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站在十字路口"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之时,在读到《华尔街日报》为华裔"虎妈"发表《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的评论,和看到今年东方影片与奥斯卡再度无缘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讨论“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问题的时候,使我想到《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一棵长得奇形怪状的树,由于它不能成材,因此樵夫没有把它砍掉,它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它成材,就会被砍掉,而不能保存。另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因为它不会叫,而被杀了请庆子师徒吃,这只鹅没有能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它如果会叫,就会不被杀来吃,而能保存下来。于是庆子的弟子问庄子: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存下来;这只鹅因为不会叫(按:也指没有用),而被杀了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办呢?庄子回答说: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样好保存自己。这个故事说明事物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在讨论文化问题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应有“墙”,还是应“无墙”。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的规点看,“有墙”与“无墙”好象是矛盾的,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墙”和“无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时,它往往呈现出一种“在有墙与无墙之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何谓外宣,何谓内宣?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时,国际社会无法再一味地固守冷战时期的阵营,很多话题都有了国际意义,比如: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还有中国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等,都已不再仅仅是国内新闻的关注点。每当《对外大传播》的记者采访外国驻北京的新闻机构时,每每会听到这些外国人提及的是《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等,那些有可能仍被我们视为“内宣”的刊物,占据了惜时如金的外国读者的阅读时间。而在这其中《瞭望东方周刊》又是一本让国内外读者也同样青睐的刊物。是什么力量让《瞭望东方周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快速崛起于如林的期刊市场?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前有独霸了半壁江山的《南方窗》的“围堵”,后有刚刚崛起的《中国第一财经》的“追捕”下,却能在上海,在这个中国新闻业群雄并起之地站住了脚跟,并且让人看到一片光明的前途?他们成功的经验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人来说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为此我们采访了《瞭望东方周刊》的常务副总编辑韩松。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节日,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是人类发展在漫长岁月中精神与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传,是反映区域或民族伦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情趣、娱乐爱好的缩影,是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和有代表性的节日,应当对其海外传播的情况给予重视。与春节这一东方传统节日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伴随着西方资本在全世界范围扩张,在中国的影响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得益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因此,研究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可以基于春节海外  相似文献   

19.
发刊词     
秋天,我们收获信心,收获勇气,我们收获文化…… 当21世纪微笑着站在东方地平线上,向我们招手的时候,以历史的名义将《中国文化研究》这本杂志献给这个伟大的世纪。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历史和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以其五千年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20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真正掀开了新的一页。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在同一太阳照耀下,终于迎来了一个机遇,中国开始了一个传奇——走向从未有过的繁荣和富强。 人类跨入了新的世纪。现代生活的世界性,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急速地碰撞、浸透、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已经开始。中国人在眼花缭乱的现代物质文明中,将经历一种文化痛苦。物质将迫使文化发生裂变,我们不仅将在变革中找回传统的深刻价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