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告诉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顾先生先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下来的3、4两段论述怎样对待传说;第5段论述怎样对待书本和学问: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  相似文献   

2.
怀疑与学问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议论内容的顺序是:以引用两句古代学者的名言开头,引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然后分论:从对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继而分论;从怀疑在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怀疑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一文是我国已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才能启迪新发明。笔者对本文进行了反复研读。觉得本文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现就教于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九义初中《语》第五册《怀疑与学问》这篇章中“随便”一词的两处运用,笔认为有待斟酌。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轻信。”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 ,就是要学习怀疑的精神 ,学习“学者先要会疑”的精神。《怀疑与学问》论点鲜明突出 ,论证精辟充分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第一 ,层层深入论证。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后 ,第三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 ,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中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 ,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前一方面的论述 ,又分作两层 ,设两个分论点 ,一层进一…  相似文献   

6.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末段首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理解这句话,有助于对文章的解读。然而.这句话中的“消极”和“积极”的意思却很让人费解.直接制约了大家对文章的深入领悟。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难点孙中山的答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二、难点分析孙中山的答话是本课的重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学问是向人请教来的;二是要求得真正的学问,就必须有不怕挨打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对旧社会的私塾先生用体罚手段强迫学生死读书的情况知之甚少。因而理解这个重点句有一定的困难。三、难点突破1.结合课文,介绍有关知识。一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业绩,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二是让学生了解“私塾”是什么?“成尺”是什么样子,做什…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一文是我国已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才能启迪新发明。笔者对本文进行了反复研读,觉得本文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现就教于行家里手。(一)分论点的表述不准确。本文开篇引用北宋哲学家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名言,独立成节,提出中心论点,也就是治学者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两句名言既可做论点又可作论据…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善于读书的人总是能读出疑问,且能于无疑处生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作品读透。深思、慎问、明辨,是读书的要旨。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怀疑与学问》中指出:“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为了进说明自己的观点,他在文中还列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的例子。可见学问的获得与从小成的深思慎问、经常质疑的习惯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质疑,就是发现问题,发现矛盾,从而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和探索。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智者千虑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平时的阅读中,我们会接触到多种文体,下面仅以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小说为例,谈谈如何在阅培养深思慎问的质疑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一、古人云:学问、学问,学习靠问。陶行知先生说:“学习从提问题开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产生的过程……请以“学习自问题始”为题写一篇文章。二、物质是财富,精神是财富;知识是财富,能力是财富;经营是财富……请以“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作文题]从命题意图上说,第一道题“学习自问题始”,是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来考虑的。学生学过《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题目也与此暗合。第二道题“财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对《怀疑与学问》的“怀疑”江苏/杨以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编选提出这样的要求:“课文要文质兼美”、“语文文字要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怀疑与学问》一文,可谓“文质兼美”,但就“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而言,...  相似文献   

12.
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四课议论文 ,在题目的设置上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四课的题目都是文章的论题。议论文的论题和论点是不一样的。说得浅易一点 ,论题是议论文的论证所围绕的问题 ,而论点则是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或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张。比如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怀疑和学问具有怎样的关系 ,这是文章的论题 ;而怀疑是作学问的前提 ,才是作者的观点。又如第二十一课《发问的精神》:发问的精神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有发问的精神 ,这是文章的论题 ;而学知识必须发问或者说只有发问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这才是文章的论点。四篇课文…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句号”与“问号”,张梅玲教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阐述:“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把书中的句号改为问号,又要把头脑中的问号改为句号。”“问号”与“句号”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问题一解决新问题一………过程。李政道教授对“学问”也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求学问,先学问;求学答,非学问。”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事实证明,只有开拓创新之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培养我们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所说的思维能力,主要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求异思维能力,其关键是要有怀疑精神。可以说,怀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由怀疑而创新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尝试: 一、大胆怀疑,勇…  相似文献   

15.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末段首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理解这句话,有助于对文章的解读。然而,这句话中的“消极”和“积极”的意思却很让人费解,直接制约了大家对文章的深入领悟。一般情况下,“消极”和“积极”是一对意义和感情色彩都相反的反义词,商务印书馆的修订…  相似文献   

16.
何谓科学精神向来众说纷纭。比较被认可的传统说法似乎是: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精神体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都是好词,然而,又有哪一门学问不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哪一门学问不是在追求真理?对此思索良  相似文献   

17.
李怡 《读写月报》2022,(1):28-30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先生。他通过记述梁任公(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赞美之情。敬仰、赞美老师的什么呢?文章的结尾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可见,文章集中赞美的,就是梁启超先生的“有学问,有文采”和“有热心肠”。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只是细心的读者读来或许会有疑惑:“有学问”“有文采”好理解,在文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有热心肠”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8.
向广大读者推荐本文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叫做学问。郑万钟先生在江苏教育界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专家学者,他写文章从来都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细读此文,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郑万钟先生的这种精神。做学问,非如此不足以有长进。  相似文献   

19.
知书还须识礼教书更要育人华东冶金学院韩贤强经师、人师是我国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两种人格。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说:经师(中国过去教经书的称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教行为,即教怎样做人。怎么会有两种“师”?学问与人品、治学与做人,是两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