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媒体承担着传递信息、舆论监督的重任,同时担负着倡导公益、扶危救困的职责.媒体只有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应有的各项社会功能,才能彰显存在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电视民生新闻是关注民众生计、反映民众声音、为民众服务的新闻,群众的冷暖与喜怒哀乐是报道的主要内容.所以,电视民生新闻与公益有不解之缘.笔者以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港城365》为例,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做好公益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民生"二字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公众视线,政府工作报告和新的"十二五规划"都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工作重点."民生"也为电视新闻报道理念的探索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素材,"民生情怀"成为电视媒体延伸报道视角、承担社会责任的新路径,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的取向因价值理念的偏差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因此,如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合理地构建民生视角、促使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是电视媒体当前以及未来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的泛滥导致重复报道、降低新闻价值等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民生新闻发挥反映呼声、舆论监督、增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责任。本文试图归纳出当下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保民生新闻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关怀民生为主要内涵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当代中国的整体政治理念,更体现出浓厚的“以人为本”的色彩,民生新闻应时而生,但随着民生新闻的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其中,新闻的社会责任,被遮掩在了民生新闻过度琐碎的内容之中。如何使民生新闻走出低俗,担负起沟通民情、反映民声、为百姓牵线搭桥,排忧解难任务,承担起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智强 《出版广角》2021,(16):68-70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具有新闻的一般属性,同时也承载着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为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民生新闻应创新民生主题,增加深度报道,丰富新闻呈现形式,同时保障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发挥好舆论引导、有效监督、交流互动的功能,助力新媒体构建良好的舆论风尚.  相似文献   

6.
马玉强 《记者摇篮》2012,(10):25-26
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贴近受众生活的新闻形式。自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推出《焦点访谈》节目以来,比《焦点访谈》更切合百姓生活实际的民生新闻栏目相继在各地方台出炉,某些节目在地方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和中央台的新闻节目相媲美。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体现了中国电视媒体与时代同步的努力,电视媒体试图通过民生新闻等手段,承担愈来愈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扩展公共话语空间,形成真正的"第四种权力"。一、社会责任理论与电视新闻实践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起源于欧美。英国的新自由主义者格林和霍布豪斯都曾为新闻自由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着许多转机与挑战.文章从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路径出发,按照其品牌的构建、传播过程中所承担社会责任、内容的创新以及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的崛起与媒体融合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如何保证其传播效果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靖娇 《大观周刊》2011,(19):66-66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焱的期望需求。内容零碎、避重就轻;批评报道表面化;报道肤浅、缺乏深度;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是目前民生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做到平衡心态,客观报道;转变播报方式;转变主持风格,才能使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应当实行举证责任正置——由原告对报道内容承担证明责任,还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作为被告的新闻传播者对报道内容承担证明责任,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家尚未制定专门法律.现有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法律实践中又被发展为“谁报道,谁举证”的荒唐原则,既违背了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本质,又损害了作为民主基石的新闻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摒弃“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建立和强调“举证责任正置是原则,倒置是例外”的规则,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即从“谁主张,谁举证”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所面临的困境入手,对新闻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规则——“举证责任正置是原则、倒置是例外”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洋 《记者摇篮》2012,(3):28-29
民生新闻发展的最终方向是融入主流、成为主流,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单纯从报道内容上区分出的概念,而是从新闻报道的理念、语态、方法上与传统新闻的一个综合演进,是新闻观众本位的回归,是市场理念的回归。民生新闻一定是一个主动向主流媒体靠拢,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  相似文献   

11.
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调节社会风险和冲突的责任和义务,民生新闻作为广义新闻的一种类别,凭借反映群众诉求、揭示事实真相、展现生活现状的特质.成为肩负这项责任和义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电视民生新闻以<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民生新闻越来越被狭隘地定义和理解,出现诸多问题,导致收视率逐渐下降.正如蔡尚伟教授所言:"电视媒体过分追求收视率,加之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局限,使得民生新闻走向‘后民生时代'".①目前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进行阐释,笔者认为,所谓的"后民生时代",是指民生新闻在继承原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突破前期节目的浅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和深度报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形态.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涉及老年人的话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因此涉老新闻应该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值得新闻媒体和全社会共同思考。报道原则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服务社会与公众的作用,新闻媒体在报道涉老新闻时须坚持以下原则和理念。1.报道事实须理性客观当前,老年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展,程度日益加深。能  相似文献   

14.
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调节社会风险和冲突的责任和义务,民生新闻作为广义新闻的一种类别,凭借反映群众诉求、揭示事实真相、展现生活现状的特质.成为肩负这项责任和义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所谓民生新闻,即指“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题材.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①。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推出,被公认为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开端。自此以后,各地媒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大量涌现,诸如《某某零距离》或《直播某某》层出不穷。民生新闻的勃兴是“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原则的最优体现,是践行和肩负社会主义新闻责任的上乘之道。  相似文献   

16.
张海峰 《青年记者》2010,(16):26-26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兴起,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民生新闻不能等同于社会新闻、市民新闻,它不仅仅是报道题材,更是一种处理新闻的立场、视角、手段。笔者认为,党报民生新闻要避免踏入误区,起码应把握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陆雨晨 《新闻世界》2011,(8):238-239
媒介社会责任的概念已被传媒业和大众认知,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广告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从业者的共识,无论从社会责任论还是实践中媒介的社会影响来说,媒介承担社会责任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着眼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并用大篇幅从不同视角分析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媒体报道弱者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报道引起了轰动效应.关注弱势人群本来是媒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根据笔者观察,许多报道有明显的民粹化倾向①,即为了迎合"民意",新闻报道违背客观性原则,明显地偏袒弱势方、美化弱者,贬抑强势方.在报道策略上偏好采用"强-弱"二元对立关系,使新闻偏离真实性.这些报道试图宣扬一种"惩强扶弱"式的公正,虽然喧嚣一时,但却不利于促进社会正义、增加社会理性,反而会进一步刺激民众,加深社会阶层对立,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意识上出现了一些误区。电视民生新闻要拓宽报道对象,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格,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肩负起媒体舆论导向的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改扩版后的湖北日报,民生关注版块包括新闻版:社会新闻、民意民声;专副刊:健康、网事聚焦、读者、夕阳无限、法治湖北、监督等。这些版面分属于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责任编辑,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根据分工,新闻版面由社会新闻中心承担,我的主要工作是与责任编辑李先宏一起做好民生新闻版的服务工作,同时也承担了一些新闻外采任务。今天主要汇报关于民生新闻的基本情况和思考。通过半年创新实践,本报的民生新闻版已初步形成大气爽朗的鲜明风格,以人为本的版面特性。我们较好地完成了编辑部交办的规定动作,如妇女儿童发展十年规划解读、"骂汉门"事件、学雷锋活动系列宣传专版等:推出了一批可读性强、服务性强的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和平民典型,如毕业季找工记、记者行走社区15分钟卫生服务圈、消防连着你我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