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蒙古族民间童话中普遍存在着"狠心的父亲"形象。它的表现形态为失父现象、虐子现象、设置成长障碍的"父亲"。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来看,尤其是有关原始国王献祭和少年成人仪式的习俗,"狠心的父亲"的塑造同时反映了父亲对于少年成人的恐惧和对少年成长的推动。而童话叙事的少年立场,以及童话的简单化、类型化、象征化的叙事策略,是促成父亲形象表现为"狠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淦生 《甘肃教育》2014,(17):125-125
正童话应该说是一种最美丽、最单纯的文体。透过孩子们纯净的双眸,童话会折射出水晶般清新可人的光泽。可是当它被添加进过多的成人的诠释,使得美丽的童话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甚至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形象化的教材后,原本纯净的童话便会被渐渐异化成一种具有教化色彩的寓言,从而失去它本应具有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文学作品(尤其是孩子们看的童话)在每个读者面前焕发出它自身所特有的"天然去雕饰"的原始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人生不是美丽的童话。童话应该说是一种最美丽、最单纯的文体。透过孩子们纯净的双眸,童话会折射出水晶一般清新可人的光泽。可是当它被添加进过多的成人的诠释,使得美丽的童话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甚至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形象化的教材,原本纯净的童话便会被渐渐异化成一种具有教化色彩的寓言,从而失去它本应具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童话应该说是一种最美丽、最单纯的文体,透过孩子们纯净的双眸,童话会折射出水晶一般清新可人的光泽。可是当它被添加过多的成人诠释,使得美丽的童话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甚至成为一种道德教育形象化的教材,原本纯净的童话便会被渐渐异化成一种具有教化色彩的寓言,失去它本应具有的魅力。为什么我  相似文献   

5.
“成人童话”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儿童文学理论史上有人提出过有供成人阅读的童话及海外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具有童话特点的成人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依据,试图树立“成人童话”这一新概念,以期对我国目前文学创作提供一种理论服务,并呼唤我国作家能创作出一类新的能与海外此类作品媲美的浪漫主义叙事类文学作品来。  相似文献   

6.
童话应该说是一种最美丽、最单纯的文体。透过孩子们那纯净的双眸,童话会折射出水晶一般清新可人的光泽。可是它一旦被加入了过多的成人诠释,让美丽的童话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甚至成为一种品德教育的形象化的教材,这童话便会被渐渐异化成那种具有教化色彩的寓言而失去它本应具有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文学作品(尤其是孩子们爱看的童话)在每个读者面前焕发出它自身特有的“天然去雕饰”的原始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7.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它以内容的生活化和私密性,形式的新颖独特,情感的真挚缠绵,于清代文坛独树一帜,另辟传统,成为清代文苑中一支绚丽的奇葩.这种文体的形成受到晚明小品、传记文学、小说戏曲、笔记和悼亡文学等多种文体或文类的影响,但又不是某种文体或文类所能简单涵盖的.它是清代文人熔铸百家而自成一体,天才地创造出来的一种"五侯鲭"、"群芳谱"式的文体.  相似文献   

8.
<正>童话是什么?最普通的理解——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就嫌不够深刻,也不够深远。童话魅力的核心是幻想,这种幻想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的一种想象,是带有强烈的儿童个人情感色彩的真实性的想象,它可以幻化为一张小报、一种游戏、一个情境……当我们对童话的理解"放大"了,那么它的教育生命力也就旺盛了。童话是生活,童话是教育,童话是一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喜欢在童话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不能用成人的哲学来戳穿孩子晶莹、透彻的梦境,要让学生乐于敞开心扉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与世间万物交谈。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抓住学生对童话的浓厚兴趣,引领学生听童话、  相似文献   

10.
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往往被视为对传统儿童观的超越,而"小飞人卡尔松"系列的意义往往被忽略,一般认为"小飞人卡尔松"不过是顽童"皮皮"的翻版,这是一种误读."卡尔松"形象标志着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和飞跃,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帮助成人获得释放之路,让儿童与成人在童心交流中彼此接纳,和谐相融.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是林格伦童话言说的重要方面.同时,在林格伦童话中交织着"儿童反儿童化"以及"成人反成人化"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1.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和生命,童话的幻想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童话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即童话是通过幻想折射式地反映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诗人,顾城以他的朦胧诗创作奠定了自己的地位。由于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诗纯真、自然、不事雕琢而自成一体。他在长期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过程中,筑造了一个花鸟般的、梦幻般的童话王国。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世界童话的始祖安徒生到20世纪中国童话的拓荒者叶圣陶,童话除了被赋予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还体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20世纪世界各国的作家,尤其是童话创作者。循着西方世界童话的气息,叶圣陶先生吹响了中国童话的号角。他向往着童话般的生活,怀着天真纯洁的童心,运用儿童想象的方式,通过儿童视角创作了大量童话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话》中收录的《灰姑娘》,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皆源于此故事,二者在情节上十分相似。但是在故事原型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故事叙述者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个性等的不同,导致《灰姑娘》和《叶限》存在着种种细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隐藏着基督教和佛教元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受难原型占了很大比例。安徒生借用童话的“儿童”视角透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他让童话超越了民间学范畴的传奇想象.成为一种鲜明的个体写作。同时,安徒生对人生和时代的基本态度都是乐观和充满期待的。  相似文献   

16.
低幼童话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低幼儿童提供精神食粮,一直以来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尽管20世纪90年代整个儿童文学界是被少年小说所占据。但是,低幼童话的所显示的蓬勃的生命力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在文学品质上的“提升”,表现在作品的厚重感的增强,作品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其次,是一种儿童情趣的回归,作家深入到幼儿生命的本体,以幼儿的思维、情态表现幼儿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幼儿形象;再次,是艺术形式的超越,超越了以往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现在,低幼童话的插图大量增加,而且以童话为蓝本的幻想性图画书发展起来。低幼童话由单纯的“听”,到“听”与“看”并重。  相似文献   

17.
王尔德的童话在世界童话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他追求美的生活方式和唯美的艺术观,书写美的事物与形象,用美的语言营造出唯美的童话意境。而其娴熟的反讽技巧又在其童话框架中折射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及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使其童话流露出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灰姑娘型”童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姑娘型”童话故事因法国夏尔·贝洛尔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传遍欧洲,因德国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得名并传遍世界。周作人及英国人的研究都认为“灰姑娘型”童话故事最早的书面记录,是公元9世纪(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关于叶限姑娘的故事。该故事通过来大唐做生意的阿拉伯人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经在阿拉伯地区游学的法国学者扩散到了欧洲并传遍世界。《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叶限姑娘的故事表明,“灰姑娘型”童话故事的源头在今贵州东南侗族聚居地区。  相似文献   

19.
张舒美 《天津教育》2021,(1):100-101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课堂上,经常发现课堂环节处理与其他体裁的课文如出一辙或是出现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的课堂表演.因此我们要寻找能演绎童话文本内涵的童趣与知识统一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和灵活运用的舞台,巧妙地在课堂的导入、精读、课后总结回顾环节加入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获得童话文本的审美体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无法通过的"通过仪式"--《海的女儿》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海的女儿》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文学和仪式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海的女儿》是“通过仪式”的一次再现。同时,也分析了《海的女儿》是一部充满了仪式化叙述效果的作品。这些都是它在艺术上获得了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