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史,而他们的视点则立足于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用以批评的武器是由20世纪的批评界所提供的,对于他们的背景问题、思维模式、研究的角度、评价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式等,都应该从20世纪的文化整体背景上进行解释。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不仅仅把其研究当成时代语境的注脚。对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描述甚为广泛,每一种戏曲史专著在进行历史描述时都应用着特定的史述模式,这些史述模式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范式密切相关。同时将20世纪的戏曲文本批评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在价值思考上的视界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家与20世纪戏曲研究者在价值思考上的交汇。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是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同脉搏的,“戏曲学”建构的努力几乎贯穿20世纪。同时,20世纪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戏曲”概念的不同理解,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到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方面,认为几乎每一次的戏曲文物文献的新发现,都大力地推动了对戏曲史的研究。论文试图描述20世纪戏曲思潮与20世纪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指出20世纪的戏曲改良运动是20世纪文化改良(或文化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时代思潮对于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3.
蒋松源,男,上海市人,1942年生,1962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学专业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5月作为“人才引进”调入福建师范大学任教,2000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本校学院中囱古代学教研室教授,中国古代学博士点元明清戏曲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艺术类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4.
戏曲目录是一种表达戏曲著录者戏曲理论的文本体式,是一种批评文体,即戏曲目录体批评。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体批评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经济的繁荣导致戏曲的繁荣使戏曲目录体批评有了批评的对象、戏曲繁荣发展需要戏曲目录体批评、统治阶级对戏曲的打压政策促使戏曲批评家采用戏曲目录体批评、明清时期乾嘉"朴学"研究风气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音韵学”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与传统戏曲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本首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研究与讲授“中国戏曲音韵学”的框架体系,供学术开讨。最后,从现代音韵学角度对在戏曲学界广泛量解说纷纭的重要音韵学术语“阴出阳收”作了全新的解释,试图对如何具体研究戏曲音韵学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戏曲学史上,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犹如一座庋藏金玉、胪列珠玑的煌煌宝库,令人叹为观止,欣喜不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戏曲学意义,其大致可概括为恢复戏曲历史风貌、揭示戏曲文献特征、提供戏曲交流资讯、审视戏曲生存环境、拓展戏曲研究视野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细致解读它们的意义指归,对全面观照和系统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地位、影响具有转换观念的推动作用与提升认识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戏剧批评史来说,20世纪是它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中国古代戏剧批评采用的是评点式批评方法,就象古典诗话、词话,往往是对文本作出寻章摘句式的批评。这是一种强调审美经验感悟性的批评方法。王骥德、李渔、焦循与金圣叹等人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了独具中国古典风范的戏剧批评,藉此表达了对戏剧的许多真知灼见。中国古典戏曲批评家并不追求创造一种富有逻辑性、思辨性的戏剧美学理论体系,他们只是在戏剧批评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戏后1的独特看法与美学见解,他们各有一套思路与方法,各有一套“家数”,其中有不少戏剧批评是运用古…  相似文献   

8.
论戏曲选集的戏曲批评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戏曲选集是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选、弃作品的形式,序、跋形式,评点形式,将所选戏曲作品的分类和次序编排,将剧本文字、情节作有意更改或增删,对戏曲作出宏观、微观,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批评.这种批评具有时效性和群众性,有着其他戏曲批评形式所不具备的价值,对我国古代戏曲批评的研究具有极大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戏曲悲剧的形式和内容,是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诸种因素决定的。由于古代戏曲作家、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观众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对作家,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典戏曲鉴赏学是对古代戏曲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等进行欣赏、理解和批评的一门学问。明清戏曲评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鉴赏、批评的特有理论形态,它针对古典戏曲集舞台性、文学性、音乐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特征,主要从表演和文学艺术两个层面参与古典戏曲鉴赏学的理论建构,其特点是紧密地结合戏曲文本,发掘演员情感体验、排场合理性和曲白可演等要素在戏曲舞台艺术塑造中的意义,揭示戏曲文学鉴赏中的主体性、想象性和超越性价值,从而丰富了古典戏曲鉴赏的文本及其理论内涵,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1.
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引进西方悲剧观念后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产生的经典作品,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实生物.它对中国古典悲情戏和西方悲剧吸纳、改造,进而生成,形成了一种自成一格的"新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戏曲曲种360余种,演出剧目上千个.自公元14世纪的元朝,一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它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能唱,戏曲音乐才是中国真正意义的民族声乐的主体.它不仅造就了古代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造就了现代许多歌唱家.民族声乐应继承传统戏曲中优秀的唱法,吸取戏曲发声技术精华,从而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戏曲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对应关系,艺术表现方式上也呈现了十足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观演现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戏曲文学研究的缺位,反映了主导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局限。把现代戏曲文学纳入到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中来,对认识传统文学资源的价值、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伴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解放区,始终坚持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宝贵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此.中国现代歌剧这枝艺术奇葩,绽放于世界艺术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15.
选取元代南戏《琵琶记》为研究对象,借用现代汉语关于疑问句的理论,对书中的宾白疑问句作穷尽式调查,并分类研究,同时对各类问句表示疑问的手段做了考察,为了解近代汉语疑问句情况提供一份实证。  相似文献   

16.
“戏歌综合”是中国民族歌剧将戏曲、民歌演唱特色进行辩证综合、风格独异的演唱艺术。它既有民歌演唱的亲切、自然,戏曲演唱的运腔、韵味,但又不同于戏曲演员和民歌手的演唱。它通过“字、声、情、韵”等方面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极为鲜明地反映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创造的民族品貌。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求新变革的时代浪潮、西方戏剧的影响和电影的诞生,推动了戏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以启蒙话语为主体,梁启超等高扬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提倡戏曲改良.启蒙思想家和学者积极参与改良戏曲的创作,戏曲演员和表演团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台样式和全新的演员培养方式,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的改良取得一定的成绩.近代戏曲改良运动,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陷,但却使中国传统戏曲再一次焕发了活力,迈出了古典戏曲现代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电影则是一种依靠现代工业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独特表现形式。两者结缘是从二十世纪初电影刚刚由西方传入中国开始的。电影作为戏曲传播的新媒介,记录了戏曲的声像资料,并以自身的艺术特点影响到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和舞美布景等各个方面。戏曲电影运用视听语言完成了对舞台戏曲的升华,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戏曲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之一,它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20.
安庆师范大学学生认为,当下中国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导致戏曲的边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缓慢的节奏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观众后继无人。关于戏曲的未来发展,学生建议:戏曲创作要有现代意识要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改进戏曲的传播方式和载体,面向外行经营,积极创造一种能延续传统的文化环境。从大学生的意向来看,戏曲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振兴戏曲一定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戏曲改革要稳妥谨慎、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