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流课程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政策认同是决定课程建设成效的首要前提。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认知偏差、拘泥于精英决策、政策场域复杂纷扰、政策实施预期不高等原因,导致政策认同障碍,制约了课程建设的进程。只有提高执行者的政策认知水平和政策执行素养,建构执行者正确的政策预期,构建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文化氛围,才能有效化解政策认同危机,保证政策有效执行,推动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视角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真现象及其危害,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失真的原因在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失误、政策认同不足、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低以及利益驱动等方面.这就需要政策执行主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使政策执行进一步透明化.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将执行方案作用于执行对象,促使执行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动态过程.文章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构成以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象征式、附加式、抵制式、歪曲式与机械式等执行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度,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实践的有效展开。导致政策执行失效的主要原因有政策本身的缺陷,执行者综合素质及其对政策价值认同度较低,执行环境的复杂性,监督机制的缺失,执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等等。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职业教育政策本身的质量,协调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加强执行主体教育培养工作,寻求政策价值认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机制,构建良性政策支持环境;搭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完善政策监督机制;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执行要实现政策决策者的预定目标必须依赖于教育政策执行者有效的执行活动,因而要注重对教育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行为的分析。教育政策执行者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1.教育政策执行者的管理知识欠缺和实践经验不足;2.教育政策执行者对于教育政策的认同程度低;3.教育政策执行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4.教育政策执行者的个人利益膨胀、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盛行;5.教育政策的目标群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顺从度较差。  相似文献   

6.
课后服务是解决“三点半”难题与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举措。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发现,我国省级政府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面临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政策执行主体能力欠缺、目标群体缺乏政策认同、政策执行缺乏良好环境等现实问题。应从优化政策顶层设计,提高执行主体能力,增强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改善政策执行环境来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7.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拉开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全新帷幕,该政策的有效执行是确保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教育评价改革政策执行遭遇政策设计不完善限制执行效力、执行主体缺位和管理机制缺陷延滞执行进程、目标群体认同迷失与观照匮乏增大执行阻力、消极文化和条件滞后弱化执行基础等多重阻滞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实施效果。为纾解这些现实阻滞,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有效执行,需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推动政策及时供给;培育执行主体能力,健全政策执行机制;提高目标群体认同,增强主体性观照;优化改革文化环境,夯实政策执行基础。  相似文献   

8.
只有通过有效的课程政策执行,才能保证课程政策目标的实现.在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障碍性因素,执行主体是课程政策执行中的首要障碍性因素.导致课程政策的低效、无效与失真,优化课程政策执行主体行为,是使课程政策有效执行,达成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引导我国高校在多元类型赛道争创一流、深化高校分类综合改革的关键。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体、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可以考察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发现: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分类政策体系的内在限制、省级政府政策执行的动力不足、利益冲突造成发展的认知偏差、分类发展战略的社会认同乏力等现实阻滞。为达到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执行的理想效果,未来应优化政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执行机构动力,提升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效力;深化目标群体认知,拓展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参与;净化政策执行环境,重塑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生态。  相似文献   

10.
隐念是近年来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对象,是一种具象性、情感性和行为性联结的心理状态。现有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中,对政策执行者个体的研究基于"信念-执行"和"欲求-执行"两种假设,当分析政策执行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执行行为时,二者都在解释效力方面存在问题。教育政策执行有赖于执行者个体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执行。对隐念理论的引介,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隐念-执行"这一新的执行者假设,对基于此的政策执行者R-A-B分析框架的初步探索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5):59-60,7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众拥有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但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管理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启发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价值范式及其对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政策价值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对教育政策价值的分析不应忽视对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分析,教育政策从根本上体现并实现着政策主体的价值内容、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教育政策价值与教育政策主体价值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教育政策主体价值依次表现为元价值、隐价值和显价值三重形态。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出发,在运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理论(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等),探讨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政策执行的现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高流失率以及其后期管理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政策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政策研究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明显局限与不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待于大力加强和深化。教育政策研究要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应区分政策主体,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研究的中介价值作用;提高教育政策研究水平,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政策本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国家在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依附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文章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中相关政策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建议:首先,政府应转换职能,从管理者身份转换到服务者身份;其次,构建民办高等教育具体、细致、完整的政策体系,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枢纽,但我国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比较突出,从而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造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对公共政策执行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的主体因素,找出执行主体异化的原因是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反垄断法宽大制度适用主体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大制度作为破解垄断协议执法困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当以确定性的适用主体为前提。按照宽大制度实施的原理,垄断协议能否被实施主体竞相揭发,给予宽大可否换取更多违法主体被制裁,是确定宽大制度适用主体范畴的依据。基于此,经营者、相关个人、行业协会及相关胁迫者应当被确定为我国宽大制度的适格主体及不适格情形。同时,我国宽大制度适用于个人和行业协会时,还应当以法律对上述主体与经营者介入的垄断行为实行双罚为要件。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必然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政策一旦形成,又为各利益主体提供了依此获利的制度空间,并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政策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节约教育交易成本、提升教育效率、促进教育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的助学贷款政策目标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6月出台的新的助学贷款政策是对我国1999年助学贷款政策的完善,在实现助学贷款政策目标上相对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从政策条文上来说实现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在贷款对象、贷款额度、还款期限和还款方式、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的承担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幼儿教师政策在教师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身份制"特征,其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影响表现在:民办园教师未能享有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师身份"得不到认可;其他非公办幼儿教师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身份制"政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公办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非公办幼儿教师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遭遇制度性歧视.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有活力的幼儿教师队伍,就必须打破"身份制",探索能够真正实现幼儿教师"行业管理"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