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是以期望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主观心理约定,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建构符合学校组织特点和教师角色特点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加强沟通、保持学校与教师之间期望的动态平衡,信守对教师的承诺并在学校不得不违背契约时及时进行政策解释,努力提高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营造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是以期望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主观心理约定,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应建构符合学院组织特点和教师角色特点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加强沟通,保持学校与教师之间期望的动态平衡,信守对教师的承诺并在学校不得不违背契约时及时进行政策解释,努力提高教师对学院工作的满意度,营造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东省部分地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的心理契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校对教师期望为主的心理契约,包括业务能力强、品格高尚、工作态度端正、敬业精神强、身心健康和忠诚六个因素;二是以教师对学校期望为主的心理契约,包括公平和价值认同、成长和提高、高报酬、工作环境良好、感情投入、职业安全和人际和谐、工作压力适中七个因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人格特点、性别、学历、教龄、职称、职务、学校性质和类型等,对教师的心理契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学校教师资源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具有主观性、双向性、动态性、内隐性、非正式性和期望的差异性等特点.心理契约被广泛应用到管理中.文章主要阐述了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指出学校与教师之间在心理契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有效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契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形式,其约束力虽不及正式的合同契约,但比正式契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建立一整套系统完善的教师心理契约管理机制,形成教师主体对学校的心理期望与学校对教师主体的心理期望的“默契”,就能使教师产生较好的安全感、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认同感,从而激发教师的潜能与创造力,实现高校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心理契约是指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包括对相互权利、责任的期望及对彼此义务的认知。对部分在杭高职院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现状的调查表明了教师和高职院校两方面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和契合程度。高职院校教师和学校之间心理契约的特征是双方对彼此期望和义务认知的集合,其内容构成呈现动态性,并且处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陈连林 《江苏教育》2008,(17):43-44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教授的“心理契约”理论也可以转述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学校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即学校能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学校能实现他们的成长期望。  相似文献   

8.
高中教师有其人力资源的特点和职业特点,应了解他们对学校组织责任、义务的具体期望和理解,以及他们对自身、学校双方各自责任实际履行程度的认知。采用人力资源指数问卷对山东枣庄地区7所高中的350位教师进行的心理契约问卷调查显示:1.在开创阶段,心理契约的管理应形成合理的预期值;2.在立业阶段,心理契约的管理应提供晋升发展的平台;3.在稳定阶段,心理契约的管理应提供挑战和学习的机会,做新教师的导师;4.在离职阶段,心理契约的管理则应构建重视老教师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校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学校之间相互信任的稳定关系不仅需要靠经济契约来维持,还需要在他们之间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学校在高校师资管理中要通过期望、承诺、沟通和互利互惠等策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并在招聘、培训、激励与危机管理等环节中对心理契约加以维护.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违背根源于其特有的心理契约期望源。文章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特征入手,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期望源、心理契约违背的过程,进而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规避机制作了探析,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1.
孙晨哲 《天中学刊》2011,26(4):138-140
在中国特殊的差序格局背景下,中学教师因教龄长短、管理权重大小、人缘远近及尊卑差别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契约状态。根据教师具体的心理契约冲突采取有所区别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和理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不同教师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顶岗实习学生对“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所推荐的顶岗实习单位、学校指导老师及实习安全等方面,调查顶岗实习学生对学校的心理预期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顶岗实习学生对学校所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赞成度及了解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对学校所推荐的顶岗实习单位、学校指导老师以及顶岗实习安全都有很高心理预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影响制约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程,在青年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利用心理契约对其实行心理干预,实施柔性化管理,促进其个体成长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包括个体水平上的心理契约和组织水平上的心理契约两个方面.在现代大学组织内部学校和教师之间也存在这两个方面的心理契约,就是教师对学校的心理契约和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契约.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学校心理契约的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高水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个体心理契约的三层次七因素结构.  相似文献   

15.
While seconded and contracted teachers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 faculties 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regarding their experiences, needs and supports. Accordingly,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five seconded and three contracted teachers in an Australian regional university and interpreted within a qualitative,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 Themes that emerge from the study highlight the contrast between university and school cultures, issues around identity, the ways in which teaching is viewed, research activity for second/contracted teachers, positives and negatives around secondment, and the phases through which seconded and contract teachers move during their employment at university.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role and expectations of seconded and contracted teachers conclude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Forty-five classroom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a study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 student’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test performance (learning disabled [LD] vs. normal) and the achievement level of the child’s school (below average, average, above average) on their special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decisions. The achievement level of the school did not influence the teachers’ decisions to identify a child as handicapped.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test information did. For the LD case study, the teacher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lower academic expectations and to diagnose the child as LD. In contrast to the findings of other studies, teachers were not likely to diagnose the normal case study child as handicapped. In short, these teachers did not ignor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information but rather utilized the information appropriately in their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组织和高校教师的特点,提出高校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出教师管理应以心理契约契约初建、修正、履行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干预,从而达到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最大化实现组织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小学教师心理契约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张掖市的220名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教师心理契约量表》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契约在性别、受教育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年龄、教龄、学校所在地3个变量上存在差异(p0.05)。个人教学效能感在性别、年龄、职务、学校所在地上没有差异(p0.05),在受教育程度、教龄职称上有差异(p0.05)。心理契约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校现实责任与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呈正相关,和激励学生无显著相关;教师现实责任与课堂管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教师发展责任在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激励学生三个维度上存在正相关,其中在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维度上相关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