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谢军和齐布尔达尼泽争夺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世纪之战”,举世瞩目。新民晚报特派记者蒋是枢从马尼拉发来的“战报”,也因其报道抓准了新闻核,角度新颖、文笔流畅而引人注目。新民晚报新闻研究室为探讨他这次报道的特色,特举行了“蒋是枢谢齐世纪之战’报道研讨会”。蒋是枢“谢齐世纪之战”报道的特色在哪里? 这先要回顾一下本报经历中的一个光点:毛泽东同志曾在1961年评论说:“《新民晚报》办得好,别具一格,读者喜欢看。”据此赵超构社长认为要把晚报办好,就得在“别具一格”上下工夫。蒋是枢这次报道的特色和成功,也就是在“别具一格”上下了工夫。蒋是枢这次别具一格的报道,首先“别”在“出  相似文献   

2.
《编辑之友》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工余有点写作的爱好,今年订阅了贵刊,一想提高点写作能力,二想了解一下编辑工作这块“神秘领域”。当我接到第一期《友》时,一件往事又涌进我的心扉。说起来是旧闻了,但还是想给《友》唠叨唠叨。 1983年1月,我给《新闻战线》杂志投去一篇短文,题为《压稿造成的失实》,文中列举了某两家报纸在刊登我矿两篇稿件时,因压稿时间过长,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使读者误认为是假报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新闻战线》已登过此类稿件,我写的就不用了。但《新闻战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杂志自办发行的消息刊登后,济南军区某师宣传科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专款为全师新闻干事和报道骨干每人订阅一份《新闻战线》。同时,给师机关各科室各订阅2份该刊物;还要求各团政治处积极订阅。多年来,这个师一直将《新闻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温州日报》一直致力于改进民生新闻报道。从2004年年初开始,《温州日报》以重组后的"党报热线"为主阵地,以创建报道载体为核心,通过创新报道理念、改进报道方式等措施,不断改进党报民生新闻报道。创新民生报道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报纸亲和力,也提升了党报的社会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到读者欢迎。创新报道理念,提升民生报道视野与其他新闻品种不同,民生新闻把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表现来源和视角。特别是它的平民化特色和内容的贴近性,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早在几年前,《温州日报》就对民生  相似文献   

5.
传媒书架     
《新闻与写作》2009,(4):108-108
《中西方新闻战》;《新华社奥运报道精品选》;《消息写作创新》;《难忘的岁月——中日记者见证的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6.
去年第12期《新闻战线》发表了一篇《评论面对的三个挑战》,即:读者的挑战、新闻的挑战和时代的挑战。所谓读者的挑战,是指80年代的读者不盲从而善于独立思考,他们并不轻易认为评论员比自己高明。所谓新闻的挑战,是指新闻(狭义的新闻,即消息、通讯)已不满足于单纯报道事实,还要在新闻中慷慨激昂地发表意见。所谓时代的挑战,是指战乱年代和“文革”那样的混乱时期已经结束,政治气候骤冷骤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羊城体育》报的新闻《“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的陆俊诉讼案使体育圈和新闻界的许多人士颇为关注,陆俊最后是胜诉了,新闻界的反映是“总结经验教训”,但同时又觉得新闻报道实在难搞。什么是真实报道?什么是客观报道?为什么要做到客观报道?客观报道能保护...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全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在郑州召开第一次学术年会,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学术论文《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四月二十四日,艾丰同志又应我省新闻学会和省记协的邀清,讲了“在工作中考虑的几个问题”。其中之一仍然是多侧面报道问题。鉴于他的论文已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和口语化的报告更接近读者,这里我们将他的报告录音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哪些报道可以称为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从服务读者角度出发,挖掘和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满足读者需求;极度接近事实真相.还原新闻事件背后的真实面目;从单一新闻事件的个案引发思考,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和法制进步,深度报道的外在形式很多。在新闻专业理论中,对深度报道也有很多相近的解释。《新闻大辞典》中称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很多报纸注意运用新闻图片,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许多省报以及一些地市、企业小报都开辟了《图片新闻》专栏。报道形象、生动,使版面增辉,为读者乐见。《图片新闻》既然标明为新闻,就应该讲究新闻性。可是,一些图片新闻却昨日黄花居多,时间性差,内容陈旧,说明动辄“几年来”、“近年来”,有的干脆模糊了时间概念,使读者不知道报道的是什么时间的事情。简单  相似文献   

11.
今年年初以来,河南日报推出了一个新专栏《天下评说》。该专栏撷取境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天下”人看中国看河南的新视角。截至目前,已刊发文章近80篇,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反响。《天下评说》还引起国内主要新闻网站的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文章被新华网、新浪网等转载。《天下评说》引起读者和同行的瞩目,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因为这个栏目是在深入研究读者需求、研究国际报道以及传媒市场之后精心策划的,体现了新闻创新精神,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为读者了解“天下”打开一扇窗口开办《天下评说》专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2.
江坪 《新闻实践》2002,(7):23-24
近两年来,浙江日报在新闻改革中结出了两个硕果:一个是《钱江浪花》,一个就是《今日关注》。《钱江浪花》,是通过微观的新闻事实,充分体现宏观的浙江精神;《今日关注》,则是通过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纵观《今日关注》100期,有几个特点是明显的。一、它是深化重大主题报道的一个好载体。重大主题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它是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话题。对于重大主题作深度报道,则是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因为,新闻的真实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把真实的情况和本质的东西告诉读者,而不是把一些表象的东西、不痛不痒的东西,甚至是虚假的东西告诉读者。同时,  相似文献   

13.
论文缩微     
起标题是一种再创造 迟国维在《新闻三昧》杂志2004年第11期上撰文说,看报看题。标题应成为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知晓报道的新闻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给读者最大的满足苏州日报总编辑李天岐苏州日报为搞好改版,在去年10月份便着手在读者中做详尽的阅读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强烈要求增加地方新闻的鲜活度和深度,要求多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多让读者参与,多让读者说话,同时要求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此外,读者还要求版式更具现代气息。心中有读者,掌握了读者真正的需求,改版就有了底数,有了方向。为此,我们果断革除了部分游离读者和信息量不足的版面,特别是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显陈旧的专版、专刊,新增了地方新闻版、社会新闻版以及《读者之声》《人才天地》《现代家政》和《法制…  相似文献   

15.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从桂运波诉《知音》杂志说起》;在第二期又刊载了《虚假报道:侵犯读者的人格权──兼作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读解》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则》是这个讨论的继续。 本文认为,虚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有特定指向,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无特定指向,但有严重的危害性。读者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出现后,人们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新闻打假的呼声,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可谓是历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长路,新闻打假却遭遇尴尬:面对与己“无关”的虚假新闻,广大受众虽满腔义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茫然。虚假新闻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相似文献   

16.
《齐鲁晚报》有关中国本土克隆牛的报道最早、最全面、影响最大,受到省内外新闻同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作为这系列新闻的主要操作者,我认为,《齐鲁晚报》克隆牛报道之所以在国内同行中脱颖而出、别具一格,就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迎接纸质媒体广告结构的调整和拓展报道领域,进一步为读者服务,2006年6月,浙江日报开设《浙江楼市》周刊。《浙江楼市》周刊是浙江日报房地产新闻报道的补充,侧重房地产新闻深度解读,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房地产信息。房地产报道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类报道,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候,众多的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与中国《读者》杂志的两位老总在大洋两岸平等时话。新闻中有这样的内容:美国的《读者文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2300万册;《读者》则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500万册。报道中期刊发行量是以“月”计算的。其后不久,又在一份有权威性的资料中看到了类似的统计,但资料在末尾处设置了“刊期”栏。 《读者文摘》是何刊期,《读者》是否是中国最大的杂志,因未做核实,不能妄加评论,但对于该新闻中期  相似文献   

19.
1998年3月24日《羊城体育》一篇《“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了一场新闻官司,同时也引起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的争论。上海《新闻记者》1998年第6期贾亦凡、顾向东《“羊城疑案”谁与评说》一文提出对“客观报道”的看法;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发表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对此观点提出异议。1999年《新闻记者》开辟“客观报道讨论”专栏。而谈及客观报道,又会牵涉到新闻倾向性的问题。1998年—1999年四川《新闻界》发表数篇文章讨论“新闻倾向性”问题。读过这些文章,感觉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20.
王擎  陈峦明 《当代传播》2012,(5):100-102
近年来,中外媒体对于财经人物的关注与报道很吸引读者。如何做出有特色的财经人物报道,学界业界都投入了很多观察与思考。本文选取《第一财经周刊》、《经济学人》、《彭博商业周刊》、《财富》和《福布斯》等5家中外财经期刊关于乔布斯去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运用新闻叙事学理论分析探讨财经人物报道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