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楚辞研究呈双线并进的发展新趋势。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在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深入,逐步涉及到对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的文体特征以及楚辞的审美标准等诸多内容的探讨;另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又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发展特征,对楚辞比兴手法的内涵、楚辞批评以及编选的审美标准等注入了浓郁的理学价值规范。文学与理学思想在宋代楚辞研究中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宋代楚辞批评的新风格。这种楚辞批评新风格是宋代文学观与理学思潮的巨大发展,也是时代政治需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对于《楚辞》的研究以汉代和宋代最为重要,一在发端,一在变异。而由于种种原因,汉宋两个朝代对于《楚辞》的研究各有千秋。本文仅以汉代司马迁、王逸、班固,宋代洪兴祖、朱熹为代表的"论评类"《楚辞》研究进行讨论对比。  相似文献   

3.
王道远 《文教资料》2012,(33):18-22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继王选《楚辞章句》之后,自三国至宋代,楚辞研究史上的一部总结性论著,它在内容和体例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宋本《楚辞章句》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王逸《楚辞章句》在宋代流传的情况,它的版本源流,版刻款式,文句、篇目、章次的传异,并进行了必要的校理。通过考证可以看出:宋代《章句》流传既广,异本甚多,文句讹误现象十分严重。对今传的明翻家本《楚辞章句》更需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整理,以便更好地为楚辞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刘向编辑《楚辞》成书及王逸《楚辞章句》的盛行,“楚辞”在汉宋间的篇目与概念基本被《楚辞》限定。而宋代楚辞学则发生了文本(文献)层面的转型,晁补之、朱熹等突破了旧本的思维限定,在更易“楚辞”篇目的同时重塑了“楚辞”概念,还积极拓展了楚辞文献的范畴,实质上完成了一次对“楚辞”的重新构建。宋代楚辞学表现出的文本革新思想,直接促进了元明清时期楚辞学多元化面貌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楚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楚语,是楚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和楚声、楚地、楚物共同形成了“楚辞属楚”的这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研究楚辞中的楚语,是楚辞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楚辞中的楚语研究是四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东汉王逸及宋代洪兴祖为后代的“楚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楚语”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楚辞》中之“楚语”的专著。姜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他深厚的学术根基两方面相结合,为20世纪楚语研究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有关楚辞研究的论文之一.对楚辞中屈原作品里出现的"忠"字,今传本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见的"忠"字,宋代洪兴祖<补注>本中所见的"忠"字,进行了搜罗分析,对<楚辞章句>中所见"忠"的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探讨,指出,对屈原的"忠",不同时代楚辞读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社会思潮、人物思想,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为楚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姜亮夫、崔富章等学者将繁富的楚辞学著述归为四大类:辑注、音义、考证、论评。其中,"论评类"典籍是指侧重对楚辞作品及其屈原人格进行评价的典籍文献。相比较而言,学界于此类典籍的讨论尤显薄弱。故对宋代以前的十二种重要的"论评类"典籍之成书情况、评论特点、存在不足以及在楚辞学史上的贡献,作一条分缕析的概评,于"楚辞学"研究及楚辞学研究者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王莹 《大连大学学报》2000,21(3):99-101
宋代对楚辞研究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大思潮 ,一个是诗文革新运动 ,另一个是理学思想。前者提倡复古 ,重视文学的内容 ,对屈原作品评价很高。后者从思想领域影响楚辞研究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宋人的研究上承汉人但又不同于汉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楚辞学史的角度,先论述了唐代楚辞学中落的主要原因,又分别阐述并肯定了刘知儿以史论骚、柳宗元以哲论骚和李白、杜甫以诗论骚,都是楚辞学史上颇具开拓性的工作,诚为宋代以词论骚、元代以曲论骚的先导.  相似文献   

11.
荆楚史学依托湖北省雄厚的科研文教实力,推陈出新,硕果累累。以荆楚史学视野下的若干宋代问题为题,分综合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介绍和评析近二十年来宋代荆襄历史研究的概况。荆楚史学界在宋代荆襄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要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视角,努力发现新史料。  相似文献   

12.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巫风盛行背景下,造畜蛊毒犯罪和其它邪法犯罪有交叉重叠趋势,且犯罪成因呈现多样化特点。有宋一代,对造畜蛊毒罪的法律规定十分严格,治理手段也十分全面,确定了蛊毒的司法检验标准,但司法程序中显现出了不注重实证、非常态化审理以及多法外之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由应用功能看,大多服务于祭祀、宴享、行军等仪式。他不将当时最为流行的“由乐定词”、“依声填词”的“乐府”录入《乐府诗集》的事实,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基本编纂宗旨,也表现了南北宋之交文人士大夫力求维护和恢复诗乐传统,“务尊其体”的诗家立场。  相似文献   

15.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独特个性的形成可以从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等方面找到答案。具体说来,商宋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宋国的悲剧命运和庄周家族的兴衰历史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庄子》产生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楚歌,顾名思义即楚地之歌,是产生在南方荆楚地区的地方歌谣。西汉时期,因为项羽、刘邦的楚籍关系而影响到北方地区,同时,也因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所封侯王有不少是楚国人,对楚歌情有独钟,往往借楚歌来表达其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楚歌更充满了一种忧愁幽思、缠绵悱恻之情,也更加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不少楚歌,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使我们更好地看到了楚歌所具有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与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楚歌是汉代的主流文学形式之一。虽然楚歌的创作和成果不及汉代的其他文学形式,但其独特的历 史和文学性决定了楚歌的成功。《史记》作为司马迁的绝唱,受到楚歌的影响,其所展示的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精 神与楚歌所展示的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精神完全一致,共同构建了汉初文学。  相似文献   

19.
历代注家对《橘颂》写作时间众说纷纭。根据本诗流露的思想内容与四言句式为主、一物比兴到底的艺术形式,综合考证史籍资料和专人论著,可以初步判断《橘颂》大概作于楚怀王十二年、屈原任左徒初造宪令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