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网络和电视制造业的发展,全球电视剧市场已经进入了"大航海时代",随意按动鼠标就能看到世界另一端同样在看的剧集。而作为一个制造话题的娱乐项目,主观地去评价一部电视剧或者一个国家所产电视剧是好是坏是火或不火,似乎总是众口难调,看美剧脑子不够用了?看英剧思考累了?看韩剧哭累了?那就看看电视剧后的客观事实与真相,让脑子冷静一下吧。  相似文献   

2.
于瀛 《东南传播》2013,(7):63-65
不同的地域特色对于电视剧的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地域特色电视剧有利于打造我国电视剧艺术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国内影视文化的抗同化性。在电视剧创作中,重视地域文化特色对于电视剧的影响,保持和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当代电视剧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派电视剧为例,从历史文化方面、京味文学方面和城市意象方面,来浅析地域特色对于电视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和中国不一样,美国目前正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只有小孩和粗人才看电影,有品味的人都看电视剧。这听上去有些夸张,但美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大有赶上电影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电影界很多精英都开始热衷于拍电视剧。今年美国电视界顶级奖项“艾美奖”的最大赢家《天使在美国》就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引发现实关注,中国电视剧亦主动以生态意识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对自然环境贴近观照,对人性人情重新思考.虽然中国电视剧在创作和批评上仍处于生态意识的"童年期",但无论从文化维度抑或审美维度上看,近年热播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在现实叙事的同时,通过对空间、地方和风景的想象性实践,在不同层面上展现了渐显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5.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纵观近期的电视剧市场,可谓一场名著翻拍的饕餮盛宴。各大名著翻拍剧纷纷登场亮相,掀起阵阵收视热潮。之所以会出现今天的翻拍热,原因有很多:首先,主要是利益的问题;其次,缺乏中国近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撑。当经典名著的翻拍过于泛滥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和名著吸引力的大幅度下降时,观众的反应自然会从集体声讨和强烈反感进而升级到漠不关心,投资人和创作者自然就会放弃对名著的翻拍进而投入对电视剧市场新的价值的挖掘中,由“红海战略”转向“蓝海战略”。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期的电视剧市场,可谓一场名著翻拍的饕餮盛宴。各大名著翻拍剧纷纷登场亮相,掀起阵阵收视热潮。之所以会出现今天的翻拍热,原因有很多:首先,主要是利益的问题;其次,缺乏中国近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撑。当经典名著的翻拍过于泛滥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和名著吸引力的大幅度下降时,观众的反应自然会从集体声讨和强烈反感进而升级到漠不关心,投资人和创作者自然就会放弃对名著的翻拍进而投入对电视剧市场新的价值的挖掘中,由"红海战略"转向"蓝海战略"。  相似文献   

8.
王少华 《视听界》2001,(5):57-57
近年来,不管是看电视剧的,播电视剧的,还是拍电视剧的,都有着相同的怪现象。一、电视剧的题材选择“怪”。这几年拍摄的电视剧,大多数是古装剧和警匪剧,要不就是多角恋、婚外恋,真正反映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少之又少。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以普通老百姓为主角的电视剧更是屈指可数。相反,一些同样题材的电视剧竟会同时有两部,比如已经播出过的《风流才子纪晓岚》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而以广东  相似文献   

9.
刘亮  王伟 《视听界》2011,(1):46-47
从观众群看,我国电视剧以家庭主妇、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对电视剧的易懂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往往不需要故事构思的精巧和宏大的场面,不需要用光的讲究,但要求易懂,即便在干家务活时,也可以兼顾看电视剧,并且看得懂。  相似文献   

10.
于松明 《声屏世界》2009,(12):45-46
2009年以来,纵观全国各大电视台,可谓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电视剧接连播出,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众多热播剧中,军事、政治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其他题材电视剧播出量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央视电视剧频道继《我的兄弟叫顺溜》之后播出的商业大戏《望族》,以其独特的题材、曲折的剧情、考究的画面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在众多革命剧的包夹中突出重围,令人不禁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1.
葛清华 《视听界》2006,(1):41-41
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日渐减少,质量徘徊不前,农民在电视剧中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形象,具体表现在荧屏上:一是农村题材电视剧逐年减少,在众多电视剧中所占比重和分量实在太少太小。2003年全国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仅八部,即:《刘老根》(二)、《希望的田野》、《好爹好娘》、《走进八里堡》、《烧锅屯的钟声》、《三连襟》、《郭秀明》、《远山远水》。可谓“九亿农民八部戏”;2004年,央视黄金时间就没看到什么农村题材电视剧,尤其是主打新闻综合频道,似乎“农民形象”就很难占一席之地。2005年初见诸报道和预报的,诸如《商镇风流》、《小康…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城市意识到电视剧媒介的巨大传播力,并开始尝试利用电视剧来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本文论述了当代电视剧对于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作用,并从城市精神、城市视觉以及城市市民等方面阐释电视剧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进而探讨电视剧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占据着中国荧屏的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久而久之,"主旋律"约定俗成地被定义为一种电视剧类型。人们一提到主旋律电视剧,首先想到的就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剧、军事题材剧、英雄模范人物剧,甚至一定要赋予某种政治意义才能称得上是主旋律电视剧。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和商业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当前中国电视剧在创作、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法律思考 ,分析了制约电视剧质量的法律原因 ,探讨了法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法治对电视剧发展的保障作用 ,同时 ,对电视剧领域的涉法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政治”是电视剧创作和研究绕不开的主题.中国当代的电视剧表达了两种政治:一种是以国家、政党、战争等为主题的宏观社会政治,一种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多元诉求、价值冲突为主题的微观文化政治.差异政治是微观文化政治的核心,而性别差异、城乡差异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并非完全分离,只有二者形成互补,当代电视剧的创作才能具有张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电视剧口碑对观众看剧的行为、动机等的影响。对口碑、接触电视剧途径、看剧原因、自己评价、评价原因和改进部分都做了具体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口碑差可能的实质。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等方法。本文发现:口碑差的电视剧,观众会因为娱乐消遣和批判心理而去观看。主动接触电视剧信息得到的多为正面评价,被动则相反。观众对演员颜值十分宽容,纵然口碑差或者自己对剧评价不高,也并不影响对颜值的青睐,但却演员演技却是除剧情之外最需要改进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广电总局公布全天取消所有电视剧插播广告,并于今年开始执行。当有观众为电视剧中间真的没广告了.而甜蜜地忧愁“怎么办.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就有人沮丧地发现,虽然电视剧中间的插播广告取消.可是电视剧前面和后面在拼命插播广告!.‘这不。我在某台已连续看了20分钟广告,电视剧还没‘亮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欣赏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尤其是对电视剧的审美与品评变得十分讲究,也就是说,现代人看电视剧不是为了看热闹,不论从内容、形式,甚至是审美的角度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这就要求电视剧的制作要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只有满足广大受众需要的电视剧才能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电视剧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越来越多的作品趋于一致化、雷同化,这是本文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被混淆 ,造成具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读 ,并直接关系到电视剧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当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论争。本文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被虚设的语境 ,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大众”是不同权力话语集团争相亲和的对象 ,反映在电视剧领域 ,大众对作品的多元的合理的需求被它们按各自的意图曲解。电视剧作为当代主要文化艺术形态 ,天然地承载着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能力的使命。商业因素对电视剧制作的介入并没有改变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 ,当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视剧“美”的建构 ,而不是电视剧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罗治林 《视听纵横》2005,(1):100-101
李少红、陈凯歌、关锦鹏、管虎、吴子牛,这些曾经是一个年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纷纷投身电视剧,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叫好却不叫座的现象屡屡让这些艺术家受挫,相对而言,电视剧的回报更快更简捷。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开始投身电视,大有电影导演纵横荧屏之势。他们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这种做法不仅吸引了更多行内人对电视剧的兴趣,观众看节目时也会有新鲜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