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取向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选择与取舍,立本和示范是朱自清先生在课程取向上的理想诉求。立本是指文化训练,文言的经典,它不宜于为现代读写示范;白话的报纸文能做写作的示范,却不能做立本的示范。解读朱自清的困惑,可以为语文课文本选择提供现实性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2.
课程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作为语文新课改亮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更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取向来做支撑.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的反思与重构,不仅为口语交际课程确立多元和谐发展的取向,而且为其他新课程确立科学的课程取向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课程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应以"创生取向"为主,辅之以"相互适应取向".高职课程实施不是对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而是对实施策略的应用与发展;高职院校是课程实施基本单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其专业发展是课程实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阎立本(601-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榆林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父阎毗、兄阎立德都擅长绘画,是隋唐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唐太宗时他官至刑部侍郎,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拜右丞相,封博陵县公.阎立本除了政治方面的才能之外,也很擅长图画,工于写真,时称"丹青宰相".从画史记载和流传下来的作品看,阎立本善于描写当时的重大事件,如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做秦王时,阎立本任秦王府库直(总管后勤),奉命画秦府十八学士像.贞观九年(635年)又奉命画"凌烟阁功臣二十四像",唐太宗亲笔题赞,又奉命画"外国图".但遗憾的是,上述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今存《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其中《萧翼赚兰亭图》相传为阎立本之作.  相似文献   

5.
陈颂 《地理教育》2005,(3):62-63
一、相互适应取向:"修改"和"加工"教材,链接INTERNET,延伸和拓展学习视野,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是可以调整和修改的,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方案与教育情境 "协调中的变革"过程.其基本假设是:①课程方案与教育情境相互之间在实施中不断发生调整;②实施者对课程方案的调整与改造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③课程方案与实施过程统一而不可分割;④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课程实施过程,质化方法与诠释学的方法等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因此,相互适应取向是由忠实取向的"计划的课程"走向了"修改的课程",摒弃"照本宣科"而强调教师根据具体实践情境和学生特点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变动,包括了课程目标的调整,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等.当然,这种调整和变动也包括课程实际情境为适应课程计划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这些调整和改变都是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  相似文献   

6.
打造"金课体系"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我们以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为横坐标,以初阶课程、中阶课程、高阶课程为纵坐标,构建具有系统性、挑战度与可选择性的大学"金课体系"。就价值选择而言,大学课程改革包括技术取向、实践取向、沟通取向以及解放取向等四种旨趣,即不同的课程改革理念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时代路标,而且是打造中国"金课体系"的制度遵循。如此一来,高校即可借助课程系数杠杆以及系列的制度安排,开创广大师生乐教好学、教学相长的高等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课程,不管做何种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时限——时间维度、范围——空间广延的特性,即时空特性。时空特性是课程设置的时空规矩,是选择、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参照系之一。不同的时代,课程编制在时空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性,这种在课程选择、设置、实施中的时空倾向性就是课程的时空取向。追溯课程理论和实践沿革的历程,我们可以把课程的取向在时空上做如下划分:  相似文献   

8.
课程价值取向是影响课程活动的核心因素.它贯穿于整个课程活动之中,并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运行.文化传统是制约课程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分清不同文化传统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特征对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价值取向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韦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11):142-146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高素质师资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从学术理性取向和艺术取向转型为实践取向。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构想为:重建"一主两翼"、"基础+特长"的课程体系。以实用性为主对艺术类课程进行整合,实现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的课程化。在课程实施中,建构"U-S共同体"是实践取向的保障;建构"实践取向"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取向的基础;教育情境研究是实践取向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课程知识选择实践逻辑正逐渐发生改变,知识选择范围和对象已由"教育知识"向"教育资源"转变,知识选择主体越来越呈现出由"教育者选择"向"学习者选择"发展,知识选择价值取向呈现出由"优胜劣汰"的精英价值取向朝"机会均等"的个性发展价值取向发展,知识选择模式则呈现出由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服务"模式向强调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事业"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价值取向,在此,我们只想介绍一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的课程模式,即以"儿童本位"及"经验导向"为哲学观,课程的实施趋向于"统合"的课程模式.它的典型定义是,将不同的内容混合成有主题且有问题焦点的研究,其教学方法以儿童为中心."统合课程"的观念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高职课程实施是括以职业为导向,将工作本位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宜采取适应或改编的课程实施取向,并处理好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实施受课程计划、学生特征、教师素质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订单型""教学工厂"和"教学做合一"三种代表性实施模式.分析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应从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两个维度加以考察,高职课程实施的研究,将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课程实施取向有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对此,应从复杂思维的角度去认识:课程实施取向的各功能之间是互为补充的;课程实施取向的选择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课程实施取向的转换是一个后者对前者的超越过程。有鉴于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允许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多样性;倡导以相互适应取向为主导的多种取向并存是当务之急;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向更高一级的课程实施取向靠拢。  相似文献   

14.
课程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作为语文新课改亮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更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取向来做支撵。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的反思与重构,不仅为口语交际课程确立多元和谐发展的取向,而且为其他新课程确立科学的课程取向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元智力理论在实践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取向--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这一取向的实践情况.分别是借助"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借助"为多元智力而教"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多元智力与传统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实现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估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胡方 《江苏教育》2014,(11):59-60
<正>2001年6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课程价值观由片面发展向全人发展的取向转变,课程文化观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取向转变,课程生态观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转变,课程内容观向多元的选择取向转变,课程实施观由忠实取向向缔造取向的转变,课程政策观由专治向民主管理的取向转变"。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一改革的实施过程,就是建构新型教  相似文献   

17.
罗环 《教育导刊》2007,(9):8-11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1〕任何一名从事教育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取向,它综合了人们对课程哲学、社会、文化、方法论等方面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较高的角度来认识课程的问题。本文在对传统课程价值取向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8.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对于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精品实验课程建设不仅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作用的核心目标。通过创新"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新理念,创建"三模块"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写、做、说"三基能力,不仅促进了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更是强化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较高,但成效并不显著,课程价值取向的混乱模糊和摇摆不定是问题根源.教师教育课程不但存在着单一化、模式化、理论化、保守性等特点,面临诸多来自现实需求的挑战,而且在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分科主义与师范特色、理念取向与技术取向、生成取向与塑造取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脱离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价值追求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的构建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立足发展、实现整合、走向实践、融入人文.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职课程改革正面临"实践快速发展"与"理论激烈争论"并存的格局.为了促进高职课程改革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急需理清作为其基本理论取向的关键概念.这些关键概念可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即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技能还是重组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结构定位还是内容定位?课程内容的重构是工作导向还是技术导向?课程内容的表达是标准取向还是教师取向?课程的逻辑基础是基于务实基础还是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