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的官场、反腐小说极力书写官场人物在"潜规则"作用下的腐化和蜕变,而作家何申却以其朴实的笔塑造了一位游曳于"潜规则"之外的官人形象,这位官人正直、善良、忍辱负重而又任劳任怨。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主人公与其它官人的不同及蕴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古诗和现代散文的形象相似(一)古诗和散文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作者的主观之"意"。文学作品习惯借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三要素之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与形象有关。古诗和散文中也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但是与小说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审美差异。其差异的根本来自于叙事文学和审美文学的差异。小说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人物性格"这个内在依据,对于小说人物来说,就是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长篇反腐小说粗鄙化倾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腐小说大都满足于对生活表象的简单描摹,缺乏深层次的批判意识;小说情节雷同,模式化、概念化倾向较为明显。粗鄙化怪圈是制约反腐小说艺术与思想价值提升的瓶颈。反腐题材小说的兴起是小说努力关注现实、重返中心的表现,同时也是小说与消费文化合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分析哈代小说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宿命论"观点对女性命运的重要影响和女性形象中性格与环境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人类文明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2):293-294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该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进而论证,在这种"忆苦思甜"的叙事模式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乃至东方形象不自觉地落入了"他者"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的冲突语境的主要体现在:以"忠"和"义"为基础的冲突思想;以英雄和贼寇为中心的冲突形象;以反抗和招安为特征的冲突旨归等方面。对《水浒传》冲突语境悖论意蕴的探讨,有助于认识文学本身的特征,昭示小说人物悖论存在的本质和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艾丽斯.沃克于1998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试从他者的定义分析入手,探讨小说中他者的形象在性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路善全 《学语文》2002,(3):32-32,39
钱钟书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以其对中外文化渊博精深的把握,以及对世态人情细致入微的体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形象符号的多重含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9.
张平是一个现实主义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反腐小说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浓厚的"清官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的清官意识由小说中的清官形象来张扬;二是作者的清官意识既有传统人治的色彩,又有现代法律的特色;三是作者的清官意识体现了对广大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邱华栋创作的北京形象不再是以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形象.小说运用了符号、隐喻等修辞方式,以特殊的"外乡人"视角塑造了被物质化的北京形象,并考察了现代人与北京这座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被符号化的北京形象,显示了现代都市人生存的挣扎与困境.  相似文献   

11.
侯守松 《文教资料》2009,(26):23-25
奈保尔的小说具有"主题"重复的特点,不仅如此,形象也有重复的特点,单是英国中产阶级白种女人这一形象便随处可见,比如<模仿者>里的桑德拉、<游击队员>里的简及<河湾>里的耶菲特等.本文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通过性与政治的视角来分析奈保尔小说里的这些白种女人形象,试图从中挖掘她们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12.
周梅森的反腐小说将斑驳陈杂的社会现象作为素材,以其题材的得当,感觉的敏锐,思想的包孕,实现了"人性"视角的"权力"解读,为反腐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的"庸众"形象成为特殊的文化符号。追溯"庸众"形象之形成机制,其源流之一,是鲁迅留日期间形成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想主张。"众治"批判的思想始终流淌在鲁迅的血液里,"庸众"书写显示了鲁迅对"众治"批判的坚持与延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小说《蜗居》中极具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代表人物之一海藻的形象,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揭露人性的善恶变化,分析其扭曲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合传体的<海上花列传>,短短六十四回的篇幅内,时间跨度限定为九个月,展开了三十多位烟花女子的生活画面,共涉及到一百多人的完整故事片段,可贵的是,虽然很多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角色相同,但小说中没有类型化的人物;尽管人物众多,故事复杂,却善始善终地叙述每一个故事,交代每个人物的结局;为充分展现人物性格,释放人物感情,总是将人物置于各类矛盾冲突中,并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一致.无庸置疑,<海上花列传>中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这一成功来自于作者为自己制定的塑造人物的"三无"标准:"无雷同"、"无矛盾"、"无挂漏".  相似文献   

16.
除了与传统的显著差异,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自身也经历了显著而深刻的精神流变:主人公形象完成了"边缘人-外倾性-向内倾型-软弱性"的演变,小说的主要矛盾也更多地由外在社会冲突转为聚焦自我内心。由此,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呈现出西方乃至东方其他国家相异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符号环境。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视觉文化符号为消费文化中心的传播手段大有赶超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的趋势,视觉符号环境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乃至人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都可以成为这些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所携带的视觉符号的载体,而这些视觉符号也通过载体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符号形象。鲍得里埃关于"符号文化"的理论在作为消费文化代表的广告世界里得到了证明。同时,捆绑了"符号"的消费文化,是主动的互动艺术,它不仅创造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融入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而且在消费社会各元素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完成了形象与神韵的共生。  相似文献   

1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亦被译作《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作者福克纳以艾米丽为主线,展示具有南方淑女形象的贵族少女逐渐凋零、人格异化的悲剧人生,来投射美国南方清教徒对人们精神上的折磨、南方旧贵族没落等主题。从符号学角度,艾米丽的悲剧可归结于他者对其符号信息的不完整接收和符号信息解释的缺失,从而导致艾米丽最终屏蔽了符号信息的发出,选择建立属于自己的、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异托邦。而符号"玫瑰"的意义不在场更是增加了他者接收和解释符号信息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冯晓凌 《海外英语》2012,(17):176-177
该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建构来说明作者作为一名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这个社会为了建构自己的身份所遇到的来自心灵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20.
反腐小说与官场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人们往往把题材涉及到官场腐败的小说通称为“反腐小说” ,这是一个模糊而过于泛化的概念。本文以近几年几部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小说为例 ,对反腐小说和官场小说进行了区分和定位并指出 :反腐小说的侧重点 ,是其主题的尖锐性 ;而侧重人性刻画的 ,属于官场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