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把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学生看到这一句,往往会误认为机械力小,分不开头盖骨。事实上,机械力不要说把头盖骨分开,就是把它碾成粉末也毫无问题。课文中的“不能分开”指的是不能按要求“完整”地分开。作者的意图是要赞扬种子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有韧性的力。而不是说机械的力比种子小。这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也可以看出。二、处理好“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习惯于把写作教学与课文教学分开进行,写作教学就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而课文教学就是"讲—读—记"。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让我觉得,不应该割裂写作教学与课文教学,应该把写作教学与课文讲析有机结合,用课文来作为指导学  相似文献   

3.
课文第一部分是通过叙述故事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板书“超越一切”,以加深这个印象,又吸引学生思考:为什么种子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第二、三部分是以人们可信的事实来证实种子和小草发出的力量是巨大的。板书“可怕——分开骨骼”,“不可抗拒——掀翻石头”,在列举事实的依据的同时,又点明其力量大得惊人的程度,使学生对文章思想的体会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4.
据我了解,学生喜欢那些能与自己感情相融和的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不喜欢那些离现实较远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很少考虑学生学后一类课文会怎样想,因而在方法上缺少相应的有力措施,教学不能打动学生的思绪,学生就感到没有味道。对于离现实远的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当时当地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背景教育。但这种教育、补充,不是机械的程式化的,而是融汇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种子的力》一文是用种子的力比喻长期抗战的  相似文献   

5.
学生预习课文《种子的力》时,我不仅布置预习课文的生字新词,而且根据课文以‘种子的力’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强烈说服力的特点,布置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在一个小玻璃瓶里装满黄豆,稍加些温水,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不几天,学生报告了一致的结  相似文献   

6.
“植物的种子”是小学自然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这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作物的种子,并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训练儿童观察物体细小构造的能力。课文重点是认识种子的胚根、胚芽,难点是种子如何长成新的植物。教学前的准备工作:1.教学前十来天,在一个破脸盆里装满肥土,分三批播下菜豆种子,每批相隔2—3天,预计在上课时能见到三种不同的情况:出土后长出了真叶的幼苗;刚刚破土而出且带有种皮的子叶;在土里还藏有未出土但发了芽、伸出了嫩白细小的根的种于。2.上课前三天,教师将适量的菜豆、花生、大豆、蚕豆、玉米等种子用温水浸泡一天左右,尔后滤出种子,装在小碗里,用温布遮住,让它泡软发芽。3.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收集各种种子,带来上课,重点布置一两位学生带来几撮新鲜的黄豆芽以备观察。上课时教师把准备好了的实物端进教室。  相似文献   

7.
《蒲公英的种子》板书设计此板书将间接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画,适用于刚接触课文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有助于其理解课文内容。用简笔画诠释“微风”、“亲爱的妈妈”、“种子”、“家”等名词,学生能从直观的画面上迅速地认识蒲公英这种植物,了解蒲公英的种子的样...  相似文献   

8.
果实与种子     
我们在教学果实和种子的有关内容时,容易出现一些错误,这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上“种子”的涵义比较广泛,由于一些习惯称呼的干扰。 ①果实中的颖果,如水稻、玉米等,外面包着不易被分开的果皮与种皮,在农业生产上直接用果实来播种,因而习惯被称作种子。 ②果实中的瘦果,如蒲公英、向日葵等,也习惯被称作种子。有一首儿童歌曲中就唱道:“我是一颗蒲公英的  相似文献   

9.
《种子》教学设计内蒙古特级教师王爱勤《种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二组里的一篇新课文。选的阅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练习给课文分段。基于上述的原因,《种子》一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同时要突出“...  相似文献   

10.
《种子的力》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热情地赞扬了种子的伟大生命力和小草的顽强斗争精神,以此启发和鼓舞人们,要看到和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课文内容深刻,文字含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意图和课文的思想感情。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文章里是一层一层地  相似文献   

11.
一、课文浅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它用文艺散文的笔调,科学地描写和介绍了荔枝的几个主要部分(果实、花、种子)及有关事项。读了木文·能使我们得到关于荔枝的一些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单元教材解读 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把握课文美的旋律,体验爱的温馨,鼓动情的风帆,把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相似文献   

13.
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由两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组成。《蒲公英的种子》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拟人化常识性儿歌,它以自述的形式讲了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作者设置下雪的情景,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的特征,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的原因。两篇课文语句简练,亲切优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学重点 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训练中培养学  相似文献   

14.
新旧教材在体系与结构方面的不同点   编排体系不同。旧教材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混合编排,其中“写作”、“口语交际”附在阅读单元之后,语文实践活动又附在作文训练之后,在目录页上都找不到位置;汉语知识穿插在课文与课文之间。新教材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四大块分开排列,各成体系。   单元组成不同。旧教材把现代文与文言文混合编排,课文按反映生活的内容由近及远进行编排,组成八个单元。新教材把现代文与文言文分开排列,现代文 20课,组成 4个单元,文言文 10课,组成…  相似文献   

15.
准确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怎样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呢?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从课文的内容来考虑。每一篇课文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一般来说,主要内容就是教学重点。例如《种子的力》共分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完成认识事物的过程。我在执教《聪明的华佗》一课时对此深有体会。课文写的是蔡医生想考考小华佗,让他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结果他用巧妙的方法通过了这场特殊的“考试”。课文的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是一篇很有“讲头”的课文,但我意识到光有老师头头是道的讲  相似文献   

17.
林夏慧 《福建教育》2006,(11A):22-23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学“识字课文”识字。“识字课文”是编者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多种识字方法而精心编写的识字教材。识字课文中的词串识字,分开来看,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诗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识了字,认识了事物,又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相似文献   

18.
《种子的力》(五年制第十册第3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它是夏衍同志1940年写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杂文。课文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这一中心思想。作者在叙述中逐步展示了种子——小草那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进而阐发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所以她是不可征服的”这个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鼓舞。《种子的力》言简意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童敏 《四川教育》2008,(12):43-43
【案例】一年级《成长》 课始,孩子们在学校的“练功房”里围着老师席地而坐,老师和孩子们打过招呼之后,用富有童趣的语调讲故事,故事内容就是孩子们要学习的课文:“春天到了。一颗种子躺在泥土里,周围一片漆黑。  相似文献   

20.
一、始终坚持"熟读成诵"的原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课文,我都会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读.有时是自由放声读,有时是同桌对读,有时是默读,有时是齐读……特别是放声朗读,对于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我一般会采用小组齐读、男女生分开读、点名分任务读等朗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