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留下了千古笑柄,如今作文也有人“画蛇添足”,如若不信,现略举一二: 英雄凯旋——外加“归来”,非要写成“英雄凯旋归来”不可; 许多报刊——外加“杂志”,非要写成“许多报  相似文献   

2.
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如今作文也有人“面蛇添足”。如若不信,以下几例在一些报刊上,可谓屡见不鲜:英雄凯旋——外加“归来”,非要成为“英雄胜利凯  相似文献   

3.
“国庆”二字本来就有庆祝之意,为何偏要写成“庆祝国庆”呢?这样一来显得画蛇添足,反而不伦不类了。如果写成“庆祝十一”则是正确的。很多招聘广告上写着“招聘启示”,如果和报纸上经常刊登的“寻人启事”一对照,显然,“启示”应更正为“启事”。不少信函、名片,甚至报刊的广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电挂”和“邮编”字样,令海外华人纳闷,因为这种简写方  相似文献   

4.
蛇年来临,不禁使人想起成语“画蛇添足”。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留下了千古笑柄。因蛇本无足,多此一举也。殊不知,如今舞文弄墨“画蛇添足”的也不乏其人。予谓不信,现举以下几例,可见时下的一些报刊“画蛇添足”者,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5.
目前,许多报纸和杂志上出现“报刊杂志”之说。其实“报刊杂志”之说系病语。因为“报刊”即指“报纸杂志”。如果“报刊”后面再加上“杂志”二字就成了“报纸杂志杂志”。这岂非蛇足之笔!显然是不妥当的。正确的说法应为“报纸杂志”或“报章杂志”、“报纸刊物”,或干脆就简  相似文献   

6.
笔者平日看报发现一些新闻报道用语有“画蛇添足”的错误,这是对一些词语的含义不甚了解所致. “关于学习雷锋的请示报告”:“请示”后面不能加上“报告”二字,因为“请示”和“报告”是两种不同的公文,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众多莘莘学子都考上了大学”:“莘莘学子”前面不能加“众多”二字,后面更不能加“们”,因为“莘莘”本身就是形容“众多”的,“莘莘学子”即指很多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渴望纯粹──试论某些“书评”贾羽每每提起笔来,我就会想起“纯粹”二字。说句心里话,现在“纯粹”的事情越来越少,诸如各种报刊上堪称“纯粹”的书评就越来越不多见。这并非是指可评之书如凤毛鳞角,实在是人们将太多的功利成分掺进了所营造的文字当中,使本来可读的...  相似文献   

8.
有些记者、通讯员爱写随意编造的简化字。例如: “潘”、“泮”,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有的同志把“潘天寿”、“潘汉年”的“潘”写成“泮”。如果是编辑、校对熟悉的人名,他们当然可以改正,如果是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就很容易造成差错。“塘”字写成“圹”。圹是塘的简化,墓穴、旷野的意思。凡半边用“廣”的都简成“广”,但“唐”字不简。可是,有些同志以为“唐”也简化了,把“塘”写成“圹”;如果这样简化,“搪瓷厂”就会成为“扩瓷厂”,岂不造  相似文献   

9.
“启事”与“启示”,音同字不同,含义也不一样,但因为是音同,所以报刊上常常有人用错,“启事”:把某件要告诉别人的事情,写成文字贴在墙上或登在报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文字编辑是幕后英雄,这句话既充分体现了文字编辑的工作特点,也道出了该项工作的责任重大。“英雄”二字沉甸甸的,不是可以随处乱用的,可见对文字编辑给予的评价是很高的。但事实上文字编辑业务中的疏漏舛误屡见不鲜,严重阻碍着高质量读物的出版发行。对此,谨以本人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三个重要实际问题,谈些浅见。一戒见怪不怪“凯旋归来”一词,经常出现在书刊读物中,足见众多的文字编辑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问题。其实在句子中使用“凯旋归来”一词,不但蛇足,而且不通。因为“凯旋”一词,已然明确地表明了“战胜归来”的含义。若以“凯旋归来”而论,岂不成了“战胜归来归来”了吗?有种说法认为“凯旋归来”较之“凯旋”用着顺畅,但只顾了顺畅是要出毛病的。像不时能听到的“如火如茶(荼)”、“培(涪)陵榨菜”等等。愚以为部分原因是读了白字,而大部分原因恐怕源于“顺畅”二字。形式上的朗朗上口,更利于以讹传讹;贻笑大方事小,贻害读者事大。设若把举世闻名的巴黎凯旋门,在文字上表达为“凯旋归来门”,读起来是否更加顺畅呢?相信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又如,关于汽车的时速(公里/小时),很长一段时间了,书刊读物甚至广播电视中,常“豪迈”地称之为“迈”。殊不知,这...  相似文献   

11.
感言稿费单     
当了20多年的专业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收到稿费单数以千计。留心稿费单,我感慨颇多,归纳如下:请多写几个字在有些报刊寄来的稿费单上,“汇款人名址”栏里一片空白,既无报刊名称,又无报刊地址,唯有一行由6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邮政编码。究竟是哪家报刊寄来的稿费呢?作者不得而知。别把作者的姓名写错了我的姓名,出错率最高的是“昌“”方”二字。比如:常将“昌”写成“吕”“冒”“晶”;将“方”写成“芳”“云”“元”等。笔者自忖,出现这些错字的原因,除了笔误外,大多是因填写稿费单时字迹潦草所致。据此,敬请报刊的财会人员填单时细心点,并…  相似文献   

12.
转载宜摘要     
不少报纸开辟了《文摘》、《文荟》、《书报摊》等专栏,读者是欢迎的,就象人们喜爱什锦糖果、什锦饼干、什锦酱菜、八宝饭、三鲜汤一样。喜欢在有限的量内蕴含丰富多采的质, 这大概就是大众口味吧! 然而,地方报对中央报刊许多长文章,每每全文照登,使读者倒胃。“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自然省力,不过千报一面,岂不僵硬、单调? 我佩服羊城晚报的魄力,中央报刊的一些重要文章,在它那里被处理成了提纲挈领,点明要旨的二三百字的消息。自然也有《邓小平  相似文献   

13.
指疵三题     
迭床架屋新闻语言要求简洁,这是常识。可跟新闻从业人员提及这一点,又似乎是班门弄斧。但关注新闻传媒,有违此常识的实例并不罕见。举一个较突出的实例:“报刊”这一词语,一望即知是指报纸、刊物,而出现于报纸广播电视,历数年而不改的往往是“报刊杂志”,非要加后面两个字不可。近两年,在时间的表述上,不知起源于何人,也出现这一类问题。上午12点以后到次日零点之前,正确的表述历来是按钟表上的数字加“下午”“晚上”两字,或是在此数字上直接加上“12”的得数,而不再要“下午”“晚上”。例如,上午12点以后的3点,即…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一家大报不久前在一篇题为“假冒军车遭遇红灯”报道中说道 :“加快法制建设……使其成为打击假冒军车工作的‘杀手锏’” ;过了两天 ,这家报纸在一篇新闻中 ,“杀手锏”又写成了“撒手锏”。无独有偶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打出字幕中 ,“杀手锏”又赫然在目。这些年 ,阅报刊时 ,只要留意 ,常常会有“杀手锏”出现。这也许是由于“撒手锏”原用于厮杀时 ,才使许多人误写成了“杀手锏”。其实 ,汉语中并没有“杀手锏”这一词语 ,有的仅是“撒手锏”。撒手 ,意思为“放开手”。《现代汉语词典》“撒手锏”释义为 :旧小说中指厮杀时…  相似文献   

15.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6.
为“某”字号脉潘国彦报刊上“某”字成灾,有的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大有几十个“某”字作为关系人的代称,读者戏称之为绕口令。一般来说,五个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然而如今许多报刊为何反而模糊起来了呢?笔者不才,试为“某”字号脉,望闻问切之后,断之为:此...  相似文献   

17.
时间错误,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无法历数。这里单说在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出现的一些概念──诸如“世纪”、“叶”、“年代”、“月”、“星期”、“日”、“时”的错误,以资同仁参考。1999年──特别是下半年,全国大多数媒体──包括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媒体,都曾狂热地欢呼“新世纪的到来”,它们统统将2000年说成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始,真是热闹了好大一阵子。但是,那是一个明显的常识错误:因为从概念上讲,二十一世纪的起始年应该是2001年;从事实上讲,也是有根据的:199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18.
一‘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称他们夫妇二人正商量去买一条好裤子送我,我一时愕然;电话中接着说:“我们看到你的‘文集’了”一”我方释然。因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和香港轩辕出版社新近联合出版了《储瑞耕文集》(从我在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的1100余篇文字中挑选出来的400余篇的集结;“文集”云云,各种体裁的“文”字“集”合在一道之谓也,如此而已),扉页我照片下的一行字是:“除了一支笔,我一无所有”.既然“一无所有”,岂不连裤子都没有么?—朋友此一“默”真正“幽”得可以! 20多年间,我当过港口的装卸工、小报的“老总”,当过…  相似文献   

19.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20.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