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2.
真实的世界是实现了的“可能的世界”,为弥补不能亲历其他未实现的“可能的世界”的遗憾,人类通过叙述构建出种种“虚构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与“虚构的世界”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堂吉诃德所患的“叙述蛊惑症”在一般人身上也有存在。叙述永远具有述史功能,读者借助“虚构的世界”来认识真实的世界,后者因此常打上前者的烙印;然而人们毕竟依赖后者来认识前者,前者中的逻辑规律与“可能”的标准必须从后者中化生出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论把文学看作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审美显现,西方更倾向于认为文学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由此也形成了中西方在理解艺术真实问题上的传统差异:中国侧重作品思想内容与人的思想感情的一致,西方强调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虽然中西方艺术真实论内容着重点不同,但是二者都认为文学应真实反映自己的描写对象。本文正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观的基础上对中西艺术真实论进行大致比较,并简单阐释艺术真实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其教育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看重家庭和集体利益,西方人则追求个人利益和尊严;中国重权威,西方重平等;中国重持久稳定,西方重变革创新。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我们结合两本家教书观念的对比,以期理性看待中西教育差异,权衡利弊,从而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5.
一、何为中国人? 中国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能有的内省意识.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等便作过反省,概括中国人的特点为崇尚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治、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林语堂则认为,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是圆熟,即"忍耐、模棱两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及保守性."钱穆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是"和合性"的,即倾向于保持一种天与人、人与人的自然和谐状态.费孝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将中国社会称为"差序格局"的社会,并认为中国人的特点是"自我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这种观点与西方一些学者将中国人的特点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人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不同.霍夫斯替(Hofstede,1980)曾用量表测量40几个国家,发现中国人在集体主义量表上得分高,故认为中国人更倾向"集体主义",而西方人更倾向"个人主义".然而,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的诗人不仅认为"诗言志",也认为"诗缘情",前者是一种政治理想,后者是一种生活情趣。在追逐名利的同时,诗人们又憧憬着超脱现实的生活,渴望在现实世界里开辟出一方心灵的净土。抒写闲情逸趣的诗歌就这样应运而生。"闲适"是一种创作心态,是古人在跳脱冗杂尘世,功名利禄的藩篱后,反观生活的静谧与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不太X"分为"不/太X"和"不太/X"两种,分别表示"不是非常X"和"不X",前者较早产生,后者由其发展而来,且前者使用频率高于后者,现代汉语中表示频率的"不太X"也来源于前者。"不太X"对表积极意义的成分有优选倾向,主要是由于语用上的"礼貌原则"和认知上的"乐观假说"。  相似文献   

8.
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都主张"以人为中心",但前者着力于阐发个人的自由与诉求,而后者则力图将人纳入纲常伦理秩序的轨道.西方人文主义将人从人身依附和神权枷锁中解放出来,推动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但其纵欲主义与拜金主义也给西方文明带来负面影响.儒家人文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动力,但其对个人自主性的扼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拓展,需要对这两种思想资源进行批判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工人阶级与学术专业本来分属两个不同的社会等级,工会主义与专业主义本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并且后者总是较前者优越.但1960年之后,随着西方学术专业经济-社会地位的"无产阶级化",工会逐渐成为学术专业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斗争工具.通过工会的集体谈判,西方学术专业提升了物质待遇、改善了工作条件,但也损害了其源自传统的神圣化身份特征,并使自己陷入了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0.
读红楼水浒     
红楼细腻,水浒粗野;红楼婉约,水浒豪放;红楼是窈窕女性,水浒是关东大汉;红楼的脂粉味可能历千载而绵绵不绝,水浒的臭汗气也许传百年仍余味绕梁。红楼是心理学,水浒是武侠书。前者曲径通幽,后者勇往直前;前者谨小慎微,后者不拘小节。如果这两本书你都喜欢,那么可以断定你至少具备了双重人格。红楼代表了中国人整体内向、窝里斗的特征,而水浒却表达了炎黄子孙向往光明、坦诚的性情。前者接近官场,后者面向基层。红楼清波荡漾,水浒腥风血雨。前者用软刀子杀人,后者明枪实剑地斗争。它们用相反的举止实现了类似的残酷。西方人也许难以理解红楼的…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西方的"崇高""壮美""权利"等等这些范畴来说,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核心范畴之一的"和",融合了百家的精粹,起着特别又支柱的作用。不仅体现了形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且强调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从政治、乐理、美学、艺术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从古代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致思"和合"范畴、观念的基本内涵与和合学所倡导的五个中心价值的内部逻辑关系及其理论价值的产物。作为独立范畴,"和"主要指"和谐","合"体现了"发展";"和"与"合"相复合,义理也逐步贯通、混合。这说明中华传统理念中的"和谐与发展圆融观"起步很早。在和合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和合义理内涵不断丰富,和合学对此加以诸相、诸形式、诸性的细致研究。和合学具备了独立、完整、复杂的理论思维形态,将和合思议的水平不断提高。和合文化原理是为应对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危机"而提出的价值通识,也是在21世纪实践"和谐与发展"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史上“便”走过“肯定副词——纵予连词——让步连词”的演变,这与“即”的“时间副词——假设连词——纵予连词”的演变路径有所不同。诚然,连词“便”的产生,受到汉语史上“副词——连词”演变的首发模式“即”的演变方向的带动,但两者的直接来源与演变路径是不同的。连词“就”和“便”都是受“同义词同向发展”规律支配而产生的,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类推。一种是纯粹的类推;一种是既有同义词带动,又有自身发展轨迹的类推。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6.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一书内容搏大精深,蕴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在对儒家中和审美思想内涵,作一个探讨的同时,对文心雕龙具体表现出来的和谐美也进行了分析。文心雕龙强调,情礼之间的和谐,内外一致的和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诗性美的和谐,正是这多层次、诸范畴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文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仁”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汉字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出发点,属于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含有明显的首善性质。从字源上分析,“仁”字本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于春秋时期被儒家提炼为人间最高的道德标准,并由此催生出道德内涵极其丰富的“仁学”思想,而“仁爱”、“仁君”、“仁政”、“仁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仁”这一最高道德标准的具体化。今天,作为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仁”无疑是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进程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差异性融合”和“矛盾对立面融合”是古人提出和谐观的依据。“和实生物”的和谐之真,“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善,“和为贵”的和谐之美,构成古人和谐观的价值认知。“依据”和“认知”构成古代和谐观的基本内容。弘扬古代和谐观,有利于当代人们确立“包容”、“统一”、“共赢”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噶丹·东竹林寺属德钦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央勒”、“色庸”和“嘎依”是东竹林寺最主要的、也是格鲁派(黄教)寺院所独有的法会。“格归堆姆”是东竹林寺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节日,在“央勒”法会的月末两天举行,即藏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每年的“格归堆姆”节都会进行羌姆表演,该表演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仪轨运用象征表演的表现形式来阐明宗教奥义,主要传达除恶扬善、以“和”为美的道德理念,教化人们洗涤与净化内心世界,以驱除“贪嗔痴”净化为“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