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改变了传统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受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传播学研究中,媒体和受众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通过对过去经典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受众观念经历了从“被动的受众”到“主动的受众”的变化。近年来的一些传播事例也表明,随着网络的成熟,传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众中心”替代了“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传播权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徐震  李英 《华章》2013,(17)
近年来,民生新闻在呈现出长足发展的同时,一些如内容低俗、肤浅、只重视反面题材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民生新闻该怎么发展,笔者认为,除了树立“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本取向”以外,对照“受众本位”的要求,电视媒体应在研究受众、了解受众上多下工夫,并以此作为办节目的依据和标准,培养受众,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忠实度,以此促进节目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报与"受众本位论"双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社会各类媒体的改革,如果“无所动容”,势必有发展滞后之嫌。高校校报只有借鉴当今中国媒体市场化经验,从满足受众需求出发,从传者本位向以受众本位转变,并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媒体批评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新兴范式,生存在大众媒体市场化运作的兴盛之中,必然要接受来自于大众媒体传播内在的规律的要求:重视受众地位,满足受众需求,研究受众心理,引导受众。媒体批评传播过程内部的受众及其所代表的微观市场,成为影响媒体批评重要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受众调查反映的仅仅是受众的意见。即使我们对受众的代表性和议题的科学性确信无疑,也不能忽视“非受众”对传媒发展的影响。研究非受众不仅可以反观受众,还能促使非受众向受众转化。为了更科学地了解受众意见,除了“受众调查”这一渠道外,还应引入“受众身份考察”的渠道,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主体层面与客体层面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受众身份,了解受众意见,并从受众身份中折射出受众意见,作为传媒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互动传播是指媒体既充当传者又充当受众,传统的传受双方在不同的传播时段、环节能够实现角色互换。互动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在内容与形式、管理与运营等方面都在向互动传播转化。互动传播将促使传统媒体与网络进一步结合,促使传播由“广播”向“窄播”转化,促使媒体进一步增强受众意识、平等意识、服务意识,促使受众增强主动性,分享传播权利。  相似文献   

8.
非受众是指在某一媒体影响范围内而又没有成为这个媒体受众的人群。这一群体是社会最大的基石、是社会最大的群体、是新闻最大的主角、是媒体争取的最大对象、是广告诉求最大的对象。因此,要深入了解非受众、在新闻报道上要有非受众的地位;在发行上要想到非受众。  相似文献   

9.
风险语境构成重要的媒介生态环境。传播受制于风险情境,但风险议题也有赖于媒体的呈现。现代“人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知识依赖性”。以传媒为中介的风险报道与风险沟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风险感知”、“风险认知”。媒体具象化潜隐的风险从而揭露风险,定义风险并建构受众的风险观,这种风险建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媒体的透明度、报道的信息量、风险表述的方式、对风险信息的解释、用于描述和形容危险的符号、比喻和话语等等。  相似文献   

10.
非受众是指在某-媒体影响范围内而又没有成为这个媒体受众的人群.这一群体是社会最大的基石、是社会最大的群体、是新闻最大的主角、是媒体争取的最大对象,是广告诉求最大的对象.因此,要深入了解非受众、在新闻报道上要有非受众的地位;在发行上要想到非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