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传播的问题与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信息泛滥,信息质量降低;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有害信息通过因特网广泛传播;著作权、名誉权与隐私权侵权行为日益加剧以及网络犯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国及一些国际组织都加强了立法规范,我国近年来也制定了不少法规。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与国外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以犯罪主体为新视角,以同主体类型犯罪为研究对象,提出"情报源-主体-案件-犯罪问题"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思路,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特点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主体的影响因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规律,从而为实践中防控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提供更多战略情报分析思路。[方法/过程] 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定同主体类型犯罪问题而并非单个案例为情报研究对象,通过提取该类案例样本中与犯罪主体相关联的信息,构建犯罪主体社会网络,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分析适用于一定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基于犯罪主体社会网络的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有利于客观地揭示此类特殊主体犯罪规律和犯罪特点,发掘犯罪主体影响因素,能够为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称的涉档犯罪,其含义蝗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所规定的关于针对档案(以档案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  相似文献   

4.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亿多人,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特征也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很值得新闻媒体去挖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犯罪转移是指通过对犯罪目标、犯罪手段、犯罪时间、地点和犯罪动机等的控制,从而使犯罪行为和结果发生位置上的转换。从法益价值来看,犯罪转移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当人身价值与财产等非人身价值发生冲突时。从犯罪预防的评价目标来看,犯罪转移思想的确立和犯罪转移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而且能够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感。犯罪新闻报道在展示犯罪事实,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可以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转换犯罪新闻的报道视角,将犯罪转移作为犯罪新闻报道新的着力点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 《新闻记者》2006,(4):46-49
犯罪新闻(Crime News)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门类,由于其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具有监视社会的传播功能,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的特别关注。犯罪新闻报道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街头犯罪、恐怖主义、腐败、毒品以及经济犯罪”。这类新闻题材由于现场感和纪实性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收视欲望。所以。犯罪新闻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根据一份美国关于1990~1996年各大新闻网的十大新闻主题调查中,犯罪新闻报道比其他形式报道多得多。超过经济和健康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刑事政策角度分析档案犯罪的防治对策,围绕现有档案犯罪和相关的刑事政策,探讨现有规定的不足和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档案犯罪刑事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陆娴 《大观周刊》2011,(31):95-95
“着手实行犯罪”出自九七年刑法第二十三条对犯罪未遂的规定,即“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着手实行犯罪”从立法意愿上看是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犯罪着手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刑法领域界具有争议的领域。因此,怎样给“着手”定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仍然是司法领域界值得探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窦 丰昌先生的《两种新闻源与媒体的审核责任》一文(载《新闻记者》2001年第10期 ,以下简称窦文)通过对陆俊诉《羊城体育》报(以下简称陆案)、卞峰诉曲乐恒侵害名誉权案件(以下简称卞案)的比较 ,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即如何把握媒体发表有关犯罪嫌疑报道的审核责任。窦文肯定了学界的某些通说 ,同时提出了若干令人感到新鲜的观点。比如 ,犯罪嫌疑报道的“新闻来源足够公开”可以免除媒体的审核义务等 ,就颇具新意。然而 ,类似观点缺乏正确的新闻和法学理论支撑 ,现提出若干浅见与之商榷 ,并求教于读者。报道审核责任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档案犯罪不能准确表达和涵盖所有涉及档案和档案管理的犯罪,使用涉档犯罪一词能够更贴切地表达与档案和档案管理有关联的犯罪。涉档犯罪是指涉及档案和档案管理的犯罪。其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秘密、情报、信息类犯罪、文物类犯罪、证据类犯罪、财产类犯罪、安全事故类犯罪和渎职类犯罪六类犯罪。  相似文献   

11.
周瑭 《大观周刊》2011,(10):27-27
在刑法理论上,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二者之间极易混淆。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虽然从结果上看都没有发生犯罪的危害结果,但犯罪分子对于犯罪的主观态度和社会危害性差别很大,本文将对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档案犯罪的外延,档案犯罪的对象、主体以及主观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刑法中档案犯罪所包括的罪名,并对档案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作了详细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曾令德 《大观周刊》2013,(4):40-42,20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利用互联网进行毒品犯罪活动现象层出不穷,毒品犯罪已经开始向虚拟世界渗透。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全球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互联网涉毒犯罪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种新型的犯罪手段给缉毒执法机关的侦查带来极大的困难。摸清互联网涉毒犯罪的规律是侦破案件的关键。针对互联网涉毒犯罪的现状;总结出互联网涉毒犯罪的特点。分析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原因,提出互联网涉毒犯罪的侦查打击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犯罪是高科技发展的副产品,对社会危害日趋严重,分析了计算机犯罪主要特征有犯罪智能化,犯罪手段隐蔽,犯罪后果严重,犯罪目的多样和犯罪黑数巨大,然后从完善法制,技术管理,安全教育等角度提出了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而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亦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并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据统计,全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孙景仙 《兰台世界》2007,(10X):22-23
本文对档案犯罪的对象、行为进行了梳理,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类案件准确定性,切实保障档案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犯罪     
李成方 《青年记者》2010,(10):42-43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犯罪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犯罪。当然这只是网络犯罪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义,因为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变更的,它的犯罪面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拓宽的,同时因为各界对于网络犯罪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且各个国家的网络计算机技术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网络犯罪的定义,学界一直未予明确。  相似文献   

18.
近日,石家庄市长安区法院在全国首开先河,提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实施办法:未成年人因无知或一时冲动犯罪而被判刑,服刑完毕只要“考验期”内遵纪守法、改好悔过,其犯罪档案就可以某种方式“消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项“前卫”办法出笼后就立刻引发了质疑和争论。“浪子回头”污点应否入档?法院有权作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规定吗?“未成年人前  相似文献   

19.
古代对犯罪过失的认识从其与犯罪故意的区别开始,然后在其内部形成了有认识过失与无认识过失,并逐渐注意到了犯罪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差异。但在结果责任时代,对犯罪过失、意外事件予以同等处理。  相似文献   

20.
郭永亮 《今传媒》2010,18(10):26-27
团伙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失业人口较多、贫富差距悬殊、价值观念失范、社会管理存在漏洞等都是团伙犯罪的诱因。团伙犯罪具有行动隐蔽化、纠结方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的特点。对于控制团伙犯罪应实施前置性侦查,即对"多人犯罪主体"实施"由人到案"的工作方式,突出"以侦查促防范"的工作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