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简介: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代对其有“杜少陵”“杜工部”之称,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人生,故有“诗史”之称。“奉儒守官”(《进雕赋表》)是杜甫的人生志向,但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半生困顿、潦倒,因而对世态人情的感受很深刻。诗歌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相似文献   

2.
[原文点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境赏析]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优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相似文献   

3.
杜甫《春望》一诗作于至德2年3月(公元757年)。诗中“烽火连三月”中的“连三月”该作何释?说法不一,通常有两种:一说“连三月”是指正月、二月、三月,时为三个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也是此说);另一种说法是指“连逢两个三月”,时为一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可商榷。请看历史:天宝14年(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叛军破潼关、占长安,唐玄宗李隆基离长安奔蜀,杜甫携家从奉先到鄜州。7月,肃宗  相似文献   

4.
翟少华 《现代语文》2014,(11):74-75
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至死不渝。然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安史叛乱,"万方多难",诗人也被卷入社会底层,离乱飘泊,而壮志难酬。756年,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带至沦陷的长安,次年三月写作《春望》。全诗感时恨别,哀愁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太子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消息后,一人从郧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路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郝州的妻子。《月夜》一诗就是诗人在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心境下写的一首情感浓郁心境苍凉的思亲之作:  相似文献   

6.
赏溪正当时     
<正>提到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大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当之无愧。在柳宗元出生的前一年(772),另一位山水游记大家——元结去世。元结,被誉为“铁骨诗人”。他为官时,抗击叛军,休整山河,为民谋福;作诗写文,其诗受到“诗圣”杜甫的欣赏,其文启发了柳宗元的山水派风骨。  相似文献   

7.
“青春”与“白日”李泽厚先生曾用“青春”去赞美以李白为代表的豪放飘逸的盛唐风范,而认为杜诗则与韩文颜笔一起代表苍健而规范的另一种盛唐精神(见《美的历程》)。这是颇具卓见的。然而,杜甫这样一位艰难时世的诗人,没有遇逢青春一样美好蓬勃的时代,他却是时时刻刻讴歌赞美青春的美丽的。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杜甫在梓州听到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唐朝各路大军由陕州总反攻,再次收复洛阳,平定河南诸郡县,又进军河北,叛军将领薛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石壕吏》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69)的春天。这时,唐王朝虽乘安禄山叛军内讧之机,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乃占据相州,唐将郭子仪久攻不下,最后被叛军击溃。唐肃宗为了补充兵力,平复叛乱,便派人到处抓兵,人民深受其苦。杜甫正在这时候由洛阳返回华州,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这组组诗中一首小型叙事诗。  相似文献   

9.
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将“烽火连三月”解释为“战争持续了三个月”.这种解释不妥.据史料记载,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称帝并攻入长安,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后来,杜甫将颔联“桃花欲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又考虑到“桃花”和“杨花”不同时,于是又改为“桃花细逐梨花落”。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这样一改,这首诗就显出“神远思深”。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时杜甫已46岁。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逃难,迁往郧州,后听说唐肃宗继位灵武,便前往投奔,又被安禄山叛军俘虏,陷身长安,后又  相似文献   

11.
古人写诗,常用“对面着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作于至德元年(756)八月,时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所俘。诗人从对面着笔,通过写妻子月夜忆夫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说:“读书难字过。”(《漫成二首》)这不过是他学五柳先生,故作疏犷的话。我们读杜诗,无论难字、易字,都不要轻易放过才好。“恨别鸟惊心”(《春望》)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恨别”被认为是好懂的易字,古注如仇注、浦注、沈注、杨注等都没有讲,今注也大都轻轻放过了。但仔细一琢磨,要把“恨别”讲准确却并不容易。按一般的讲法,恨指怨恨,是及物的,但怨恨与家人离别却不大妥当。诗人是被安史叛军捉到长安,才与家人离别的,他恨叛军的凶残,却不会怨恨家人。恨还可讲为悔恨。悔恨倒是自身的行为,但诗人是自愿与家人离别,主动奔赴国难的,虽然被  相似文献   

13.
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语言 ,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天宝三载 (公元 774年 )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从朝廷放归 ,四月途径洛阳 ,两位诗人相见。然后同赴开封商丘游历 ,次年又同游山东 ,他们俩赋诗作歌情同手足。李白 ,杜甫互写寄赠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十隐后》中说 :“余亦东蒙客 ,怜君如弟兄。醉眠夜共被 ,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未怀李白》《梦李白》等诗 ,…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杜甫的人无不知晓他著名的“三吏”“三别”这组诗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时,作者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相似文献   

1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络络不久前学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诗的作者嘛,是同学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这个名字同学们当然熟悉,可是对于杜甫的身世和经历就不一定很熟悉了。于是,络络在多方面搜集资料后,又开始了他为名人写传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杜甫(721-770)一生爱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是他这种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他的最高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安史之乱的动荡现实却使他难以施展这一政治抱负。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山河,他渴望统一,渴望安定,这种渴望进而转化为对三国时诸葛亮那样的军事天才的仰慕,他在诗中多次咏怀诸葛亮,有着深厚的诸葛亮情结。公元759年底,杜甫逃出叛军包围的长安,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筑草堂定居。…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闻一多称赞他是“中华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伟大的一道光彩”。杜甫是一个以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的诗人,他是诗歌之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相似文献   

18.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杜甫《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中“连三月”注解为“接连三个月,即整整一个春天”。笔者认为此注解欠妥,值得商榷。 烽火:1.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2.比喻战火或战争。 (《现代汉语词典》) “烽火连三月”中“烽火”的含义显然是烽火的比喻义,诗中指安史之  相似文献   

20.
公元七五九年,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两京,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之一。《秦州杂诗》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诗作从诗人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生动地描绘了泰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风光之异,抒发了忧郁孤愤之情。宋代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刘克庄赞:秦州的“山川城郭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这些评价着重于再现的一维。其实,诗言志,其特性是表现。杜甫的《秦州杂诗》亦不例外。如果从这一维着眼,就会看到“杂诗”二十首,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一种壮美伟大的悲愁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