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2.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3.
王蓉蓉 《考试周刊》2012,(84):72-73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人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数。在课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汇报交流并进行解答,以巩固课堂所学。教学片断如下: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编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学生秩序井然地进行活动,教师适时参与。小组交流后,选择部分学生汇报,并让学生列式解答)生1:妈妈买了很多巧克力,我第一天吃了5块,第二天吃了6块,第三天吃了4块,平均每天吃…  相似文献   

5.
求平均数应用题起始课例题(五年制课本第五册,六年制课本第六册),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最近看了一位教师对本例的课堂教学,有一些独到之处,教学效果较好,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和评析如下。一、上课时教师板书课题“求平均数应用题”,接着介绍求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后,我设计了一堂练 习课,下面是这堂练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师首先通过一道开放题的练习,巩固“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接着出示下列条件: 根据初步调查,五年级一班男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4元,女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2元。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你想求出什么?  相似文献   

8.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很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缺乏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本质,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相似文献   

9.
申建春 《湖南教育》2002,(10):44-44
听了汪老师上的“求平均数”一课,感受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老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体验了。这是课程改革的良好开端,预示着课程改革必定会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曾经听过很多上“求平均数”的课,一般是在求平均数的方法与技巧上着力,学生掌握了一套求平均数的技巧,而对平均数的理解与感受却显得缺乏。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讲究计算的模式,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际价值,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含义。汪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要学生上台测量6个学生的身高与体重,学生作好记录,然…  相似文献   

10.
学潮指导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乐学善学的过程。现结合“求平均数”一课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数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统计思想不啻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渗透着,若辅以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将有助于探求中间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统计思想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的渗透。 在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着力于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懂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更要狠抓问题中具体的平均数实际含义的理解。比如所谓“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指的是“这组同学的总身高”除以“这组总人数”所得的商;又如所谓“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指的是“这个敬老院老人的年龄总和”  相似文献   

12.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13.
润物细无声     
丁爱华 《四川教育》2004,(10):45-45
上《求平均数》这一课,同一内容有着不同的上法,一般都会强调求平均数的两个方法,即“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特级教师刘德武也上了《求平均数》这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质含义,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手动教具,利用教具中三个孩子的身高问题,鼓励学生预测某个孩子的身高“长”到什么高度,才能使三人的平均身高达到预定的高度。这一环节令许多老师感到不解:第一,教具上没有任何刻度和数据,学生虽然意识到了为了达到某平均值,必须让其中某个孩子“长”,但是到底“长”多高才合适呢?这个教具不能很好地进行评价。第二,老师在处理…  相似文献   

14.
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让练习课的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形成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我在《平均数》练习课中进行了尝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  相似文献   

15.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平均问题”的错解。此“平均问题”是: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的速度是55千米/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经常有学生把它错解为:(45 55)÷2=50(千米)。学生的这种解答结果实质是求“45”和“55”这两个速度的“平均数”,而不是求“平均速度”这一问题。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未理解“平均速度”这一概念及其解法,混淆了“平均数”与“平均速度”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不能正确区分、比较相关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进行正确迁移和融会贯通;还…  相似文献   

17.
教学“求平均数”在巩固练习时,我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课后练习题,精心地设计了一节练习课。首先复习了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数量关系、移多补少的解题方法。练习时,基本题型根据一件事例一题多变,层层深入,巩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然后在变式练习时,补充了一些典型的习题。这节课,我认为起到了巩固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练得面广,练得题精,感觉学生学习的效果好。看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洋洋自得的神情,我突然灵机一动:也许有必要故意给学生设置点障碍,让他们在克服障碍中接受考验。于是,我出了五道…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 在一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公开课中,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表格的题目。编号123456,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去填,可以下位自由讨论、调查。并求出它们平均数。  相似文献   

20.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一个数据去代表一组数据,是对虚拟数的第一次理解。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②经历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获得从一组数据中选取代表的经验,感受同一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初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