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初期,格致与其散文在文坛上颇引人关注。执着于生命的痛感,格致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极度的敏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革新散文创作,形成独到的文体特色:文类杂糅、多变,既有小说技巧的精心融合也有任意组合的断章碎片;语言表达注重瞬间感觉的捕捉,文字细腻散漫甚至不拘语法规则,有一股天真浪漫之气。与"新散文"作家相比,格致在散文文体上的创新缺少一份自觉,更是个人经验和艺术天性使然。  相似文献   

2.
刘萌 《职大学报》2002,(1):32-33
本文对马丽华的西藏之旅散文和王英琦的遗址文化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大散文"内涵,作了探索和剖析,并进而指出了她们的作品与男性作者的"大散文"之间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元洛、雷达和阎纲是当代文坛知名的评论家,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文学研究、批评,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度过半生之后,他们都投身于散文创作,为当代文坛写意了一幅"另类"风景.李元洛的散文具有"诗意"风格;雷达的散文既是评论,亦是美文;"赞美亲情、赞美人性"是阎纲散文的写作基调.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散文创作的选材、立意、方法、作者的个性才情和读者的接受等方面入手,抓住真实/个性/自由/情趣四个特点,结合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散文文体进行探讨。真实性是散文安身立命的基础,真情实感是赢得读者的法宝;散文是最具个体化色彩的文体,作者的不同个性使散文风格千姿百态;自由是散文创作和接受的特点,也是散文魅力所在;情趣既是散文的点睛之笔,也构成散文的整体韵味。  相似文献   

6.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7.
筱敏、陈染、迟子建是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散文作家,她们的作品既蕴藉作为"女性"敏感、细腻的物理性,又超越了庸常女性散文作家的感性、琐屑和絮叨。她们的散文创作"思辨性"浓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8.
戴名世存世的文章,以史论、传记、游记、书序为主。这些文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著史立说理想追求,带有一定的史家意识与学人特色;另一方面,亦不乏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性倾向和个性色彩。这一特色,体现了清初散文创作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相互影响。《南山集》案后,散文创作的学术化倾向加强,而文人风骨尽失。以此案为标志,清代散文创作日远离明代轨迹,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10.
说 来惭愧 ,我对余先生的散文 ,尽管心仪已久 ,但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 ,还是最近的事。前不久 ,读到一篇对余先生散文提出异议的文章。大致意思是指责余先生的散文具有居高临下的“教师姿态” ,读来费力、难解云云……正是这个异议 ,促使我有了对余先生散文一吐为快的冲动。尽管我深知由于自己缺乏系统理论学习 ,认识肤浅 ,很难形成有说服力的、独到的见解 ,但我还是想把自己读后的切身感受 ,零星的思想火花 ,稍纵即逝的情感涟猗付诸于笔端 ,与同仁商榷。余先生的散文创作 ,在当代中国文坛乃至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究竟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产…  相似文献   

11.
王九思的散文被收入其个人著作《渼陂集》及《渼陂续集》之中.王九思散文创作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主要包括杂记、赠序、碑传、书信、随笔等,其中杂记、赠序、碑传类散文数量众多,记录了作者的日常生活、出行交游和心态情感,富有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代表着王九思散文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阳作家群"中的重要散文作家--周同宾的散文创作以对故乡亲人的痴迷眷恋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中获得认可,觅得一席之地.在他吟唱的一曲曲乡土恋歌中,有情歌,也有挽歌.情歌与挽歌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内质.周同宾对故乡所唱的挽歌是更具深层次的故乡情歌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主基调,其中又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在他的散文中,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整合各种先进文化为他所用。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离不开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朱自清"风格即人格"的思想在多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扬光大,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风骨和气节、道德修养、淳朴和诚挚的感情、逍遥之情和名士风流等多重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戴绍敏的两类散文,即就现实生活的即时感兴之作与忆旧之作各自呈现的特点,并对其散文创作整体一致的真朴与善美的不倦追求作了阐释,认为戴绍敏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风格臻于成熟,已走上散文创作的通衢正道。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通常讲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神"来自哪里?来自作者的真实感受,来自作者的深切领悟。初感、异感、新感、情感是散文作者写作散文的不懈动力,是作品感人至深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出生于50年代前后的女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引入新的质素,从散文创作的言语表达方式、文本结构形态和艺术表现技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对女性散文的艺术探索,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当代审智散文创作中,南帆是杰出的代表。总体看来,南帆的审智散文具有"冷"、"势"、"巧"的特点,这正源于他在散文创作中的不断追问:在"追问"中为人物和历史正名,在"追问"中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在"追问"中阐述人生的哲理和生存的智慧。南帆的这种追问艺术带着他独有的思想气息,具有"冷势逼人"的特点,可以称之为"南帆式追问"。  相似文献   

18.
一 90年代,在经济波涛汹涌,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的时候,散文继诗歌热、小说热之后,也骤然“热”起来了.散文作为当今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大行其道。适应这种形势,几乎所有的期刊杂志都开辟了散文专栏,所有的报纸副刊都要刊发散文作品,一时间,散文的“繁花”争奇斗妍,竞相媲“美”。散文作者辈出,散文作品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似乎能拿起笔写作的人,都投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专业的散文家自不待言,小说家、诗人、学者、理论家……在散文逐浪的大潮中,余秋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如今,研究散文者似乎言必  相似文献   

19.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外界有两大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骚扰和诱惑着我们的视听.其一,就是音响.其二,便是色彩.马克思十分重视听觉和视觉的作用,他把包括“欣赏音乐的耳朵”和“领略绘画的眼睛”在内的诸种感觉的丰富性,视为人类的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其中,色彩,作为一种外观美是最鲜艳夺目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一切美感中最大众化的感觉”,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是否具有一双“领略绘画的眼睛”,这将意味着作者能否从大千世界中摄取和挖掘更多、更美的生活精华;同时,作为一名散文作者,若能成功地敷彩着色,就会张大艺术的表现力,取得强烈的审美效果.本文就散文创作中的敷彩着色作一粗浅阐述,意在揭示敷彩着色在创作中的美学内涵及敷彩着色对于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