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缄默知识理论观照下知识与学习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雪飞 《教育导刊》2006,(11):4-6,16
本文探讨波兰尼缄默知识理论引发的对知识结构、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以及缄默知识论观照下的知识与学习的重构,以期为当前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全新的视野,促使缄默知识的研究更快地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56):6-7
自缄默知识理论被波兰尼提出以来,教育学领域中对缄默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潜在的缄默知识也在不断地透视着其真实诉求,制约着教学效果。文章在概述缄默知识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缄默知识理论视角下分析如何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使得缄默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化,并凸显出来有助于有效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念相对于现代知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缄默知识理论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语文知识很多是不可描写的缄默知识,语感的含义在知识层面就是语文的缄默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必须注意语文的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缄默知识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茵 《教育探索》2003,(9):90-92
教师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积极的缄默知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而消极的缄默知识在教育价值观、学科教材知识和教学活动中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要建构教师正确的缄默知识,需要从教师缄默知识的生成上着手,即帮助师范生建构良好的缄默知识,重视在职教师缄默知识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缄默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播和显性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缄默教育,本试探讨缄默理论的有关问题,以期拓展教育实践的理论视野,以利于推进教改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物理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界定清楚物理缄默知识的概念,依据波兰尼缄默知识理论,通过对物理缄默知识结构的分析,探讨了其显性化机制,进而给出了物理教学中促使其显性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缄默知识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缄默知识对各类课程的影响日趋显性。文学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对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西方英语国家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缄默知识理论。概要介绍并阐明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逻辑特征与认识功能 ,分析其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关联 ,并从缄默知识的角度对深化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补充、修正和完善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期扩展当前教学实践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基础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对职业能力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缄默知识是近年来国外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并据此对职业能力开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缄默知识与教师成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奔芳 《教育探索》2005,45(3):114-115
教育研究认为,教师发展成长是终生的发展过程,是职前教育、新任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过程: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缄默知识是教师发展成长的基础,因此应该关注教师的缄默知识,整合缄默知识,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从而促使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