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学期讲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 本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史课,也不同于作品选讲课,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它既系统地传授文学史知识,又具体讲授重点作品,即在文学史的框架内解释分析作品,而讲析作品时又注意与文学史的有关问题相衔接和配合。抓住课程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吸取知识,把握要点,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中国古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学期讲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本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史课,也不同于作品选讲课,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它既系统地传授文学史知识,又具体讲授重点作品,即在文学史的框架内解释分析作品,而讲析作品时又注意与文学史的有关问题相衔接和配合。抓住课程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吸取知识,把握要点,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中国古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的是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课程自二年级起连续安排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每学期60学时,本学期讲的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基本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三),及《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外国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教师在讲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对于“外国文学史”的本质问题理解不到位。通过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适当展示西方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他们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这两大文学分期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要开设该课程 我系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已经在三、四年级时修过美国文学方面的课程,但是由于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所修的课程是文学史与文学选读合一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共70学时(所选教材为吴伟仁编《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由于课时少,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作品,而且吴伟仁所编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材主要收录了美国建国之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左右的主要代表作家的作品。对于这一些作品,学生们几乎可以从任何一本文学史教材或参考书里读到有关的评论文章;因此阅读理解这些作品没有什么很大困难。战后的现代文学作品却没有被包括在这本教材之中,而战后  相似文献   

6.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中国占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的是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课程自二年级起连续安排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每学期60学时,本学期讲的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基本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三),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参考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中)。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中,为最大限度整合教学资源,解决极其有限的专业教学时间与课程知识信息量极其丰富的矛盾,可以将外国文学作品选、世界文学史、比较文学等课程作为不同阶段的三级课程设置;并大胆调整世界文学史分期,对外国文学知识元素进行重组和定位,真正建立体现东、西方文学内在联系的世界文学史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双 《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23-125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必修课,由于本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后续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它涉及到与文学史及中学选文、文学史例文的诸多关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革创新,我认为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强化的实践能力训练,多渠道的考评方式,是使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得以真正提高和上好这门课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外国文学的教学往往重视文学史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应该以文学发展历史为脉络,以文本为基础,加大作品分析在教学中的比重,在经典文学作品细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代文学史是高校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及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特色,并由此理解日本社会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目前的日本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教师对该课程的讲授仅限于文学史基本常识的传授,导致了日本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加强日本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统一在“中华”或“中国”上,二是统一在文学上,即文学性应该是第一位的,民族性只是第二位的。文学性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编写与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的“度”,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普及和强化“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普通高校的中国文学教学应逐步推进多民族文学的教学,在突出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文学性,找到各民族文学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中的坐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作为"专题型"教材的集大成之作,《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视阈、问题和方法结合起来,以全球化为视阈,以问题域为中心,以关键词为方法,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共时比较和深度对话,在不忽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使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视界融合,为跳出旧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研范式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与可能路径,也为继续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贡献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与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学史写作的审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文学史写作能够反映出文学研究的总体轮廓。拟以语言诗为例,对比《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剑桥美国文学史》的不同写作方式,旨在说明美国学界文学史写作审美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欢愉之辞难工"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热点,前人对此给予了数十种阐说。本文突破前人成见,立足于生活本质和文学创作实体,对韩愈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认为,欢愉之辞并不比穷愁之言难工,"难工"只不过是欢愉之辞所占比重和创作局限所造成的文学假象。应该对"欢愉之辞难工"的积习给予纠偏。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体形式及其当代变体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式美学的视角来看,文学的历史就是文体演变的历史。文体作为文学的艺术形式,就是文学的本身和存在,文类是它的先验形式,语体、文本和风格是它的主要构成。注重语言的声乐规律、不在乎文学与非文学的界分,以及文类之间的交叉和互文这三个方面,当是汉语文体的历史体性。新时期以来,先锋文学的形式突进和网络文学的超文性等,以前所未有的情势催生了汉语文体的当代新变,从而将文学变体问题凸现到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19.
文学地理学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学科归属上属于文学而非地理学。文学地理学不但会改变既有的文学研究格局,还会为文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其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十分有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是成为与文学史并列的二级学科,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次生学科或附属学科,更不是中国文学史的附庸。文学地理学既是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形态,也是一系列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的总和,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该并重。  相似文献   

20.
素以文论著称于古今的《文心雕龙》,却论外史内,论中含史,完备地具有文学史的丰富内容,显著地具有文学史的诸多特征.同时,在文体论、文学变迁论和作家、作品论这鼎足而三的建构中蕴含着一部上古至晋宋时期的文学发展史.《文心雕龙》充分展示和描述了文学的历史,全面评价和诠释了历史的文学.史论合一而无专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色,是其所长而非其所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