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究可读性——理论版的使命使然报纸要讲究可读性,这早已成为共识。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专版,是否也要强调可读性?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张报纸如果没有几个人要看,这张报纸是否还要存在下去,就值得研究。同理,一个理论版如果没有几个人要看,或者没有几个人看得懂,这个理论版是否还要继续办下去,也令人怀疑了。党报的理论宣传目标,可以通过新闻、评论等多种  相似文献   

2.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没有读者,就起不到宣传作用。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报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围绕可读性做文章。只有讲究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才能使报纸的质量得到提升。让可读性强的新闻上头版去年,我们把让可读性强的稿子上头版,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措施之一。一版是报纸的“脸面”。读者看报,往往是先看一版。而一版往往又是报道党委、政府和领导活动的“要闻版”。如果在安排稿件时,不考虑广大读者的需求和可读性,全都安排的是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内容,那么读者势必会“一目十行”,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一版的作…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这个载体能载多少新闻信息,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和读者利益。一张报纸,各类信息都有,不同的读者就都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看的人就多,这张报纸就有可读性。因此,加大报纸版面上的信息量既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要注重的着力点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杨钰 《新闻采编》2003,(4):45-46
在商界 ,经营者把顾客比作上帝。推而言之 ,办报人的上帝就是读者。一张报纸办得好与差 ,要看它的读者群多还是少。一般来说 ,报纸办得好 ,读者就多 ;办得不好 ,读者就少。读者多与少 ,读者面大与小 ,是衡量报纸办得好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张报纸读者根本不愿意看 ,那就失去了办报的意义。报纸是靠编采人员办的。要想办好一张报纸 ,必须要有一支好的编采队伍。编采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新闻敏感、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深入实际生活的程度 ,都直接影响着报纸的质量 ,影响到发行。因此说 ,一张报纸有没有可读性 ,读者愿不愿意看 ,直…  相似文献   

5.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首顺口溜是揶揄那些上班无所事事的“阿混”官儿的,想不到这后半句“一张报纸看半天”,如今倒成了广大读者对某些报纸求之不得的事情。说“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未免带有几分夸张。即便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看完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也无须花费半天的时间。但是,许多读者近来纷纷反映和抱怨说,一些报纸“没有看头”,几分钟便可打发了。诚然,这样说也是一种“夸张”,或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偏见而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然而,从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假如一  相似文献   

6.
可读性这个概念,也许可以从不同的论著和教科书中找到不同的解释。而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报纸的可读性,是指一张报纸吸引群众自愿阅读的性质。 可读性,是任何报纸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可读性是读者对报纸的需求,是报纸吸引读者的要素,缺少可读性的报纸难以赢得众多读者;另一方面是因为报  相似文献   

7.
增强党报可读性湖北日报总编辑杨仁本报纸的对象是读者。报纸是办给读者“读的”。报纸的作用要在读者阅读后才能产生,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读,那就比废纸还不如。因此,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是报界同仁努力追求的目标,不少报纸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今中国报坛,可谓繁...  相似文献   

8.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首顺口溜是揶揄那些上班无所事事的“阿混”官儿的,想不到这后半句“一张报纸看半天”,如今倒成了广大读者对某些报纸求之不得的事情。说“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未免带有几分夸张。即便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看完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也无须花费半天的时间。但是,许多读者近来纷纷反映和抱怨说,一些报纸“没有看头”,几分钟便可打发了。诚然,这样说也是一种“夸张”,或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偏见而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然而,从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假如一张报纸真的能看上半天,那倒是谢天谢地的好事了!  相似文献   

9.
翻开一张报纸,不管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都应该充满鲜活的新闻,使各个层面的读者得到他们要看的东西。报纸不是杂志,不是理论和文学或其他专业刊物,快捷的新闻应是它的主体和骨干。现在我们国家已步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也是商品,它要靠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占领读者市场。相反,一张报纸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失去读者,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和经济效益。 《扬子晚报》是一张四开四张十六版的报纸,有要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12)
“巧布妙摆”处处见功夫“千斟万酌”字字有讲究——漫谈报纸组版编辑文/阮班慧从一张报纸的诞生过程来看,记者下去采访写回来的稿件,只不过是“毛坯”而已;这些“毛坯”经过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也只是一种“半成品”,报社不可能将这种“半成品”拿出去让读者看,而是...  相似文献   

11.
报纸宣传报道是否真实,一方面要看每篇报道是否反映事实真相——这是我们比较注意的,另一方面,还要从报纸宣传总体上看是否反映事实真相——这是更重要的,而又是容易被忽视的。报纸宣传的真实性,为什么还要从总体上看呢?因为一家报纸在一段时间里,在具体报道上虽没有失实现  相似文献   

12.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那种对读者的感染力量。一篇新闻,是否被读者接受,最关键的就是这篇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欲知之内容,那么新闻就算差一点,读者也愿意看下去。——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求新,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就是希望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新事情、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有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纸要有可读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党报也应具有可读性,也成为共识。所谓可读性,是指一条新闻或一张报纸适于读者阅读的程度和吸引读者的能力。这种程度越高,吸引能力越强,可读性就越强。可读性是新闻和报纸的重要属性之一。没有多少可读性的报纸,在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中是难以站住脚的。当然,可读性也有高雅阳粗俗之分。我们讲的可读性,是指高雅健康、生动活  相似文献   

15.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性是报纸吸引读者的切入点,没有新闻性,报纸就少了可读性。专刊和副刊虽然时效性不如新闻版强,但也必须围绕新闻找选题、做文章,以新闻性保证其可读性、服务性和时代性,如果大量刊发一些纯粹静态的作品,用大量与新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谈论报刊可读性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报刊园地里几花独放,一片凋零,你看也罢,不看也罢,反正只此几家,别无选择。现在不同了,报刊林立,万紫千红,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可读性差,读者不买帐,就无法生存下去,甚至有倒台的危险。只有下苦功夫,办出自己的特色,让群众喜闻乐见,才能赢得读者,立于不败之地。 可读性,是指读者对报刊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统一,也就是毛泽东同志过去经常说的让群众喜闻乐见。可读性对报刊来说,既有内容的要求,比如,报道内容是不是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否及时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各种需要等;也有形式方面的要求,比如,写作方法是否生动活泼,语言表达是否通俗易懂,版式设计是否美观大方,等等。《新闻出版报》上有一篇评论讲,可读性是报刊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看来,此言不差。  相似文献   

17.
报纸宣传报道是否真实,一方面要看每篇报道是否反映事实真相——这是我们比较注意的;另一方面,还要从报纸宣传总体上看是否反映事实真相——这是更重  相似文献   

18.
星期天陪妻子逛商店,整整一个上午,转了几家大商场,也没花出一分钱。回到报社大院,信步走进自选商店,转了一圈,就选购了一百多元的小商品。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超市货架理论“的魔力所在:商品丰富,物美价廉,方便顾客,自由挑选。把这个理论引用到报纸版面上,就是要把稿件摆放好,吸引读者都来阅读新闻。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相互交叉的社会,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出现后,新闻的传播功能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不仅加强了,而且速度更快了;另一方面,读者从各个渠道都可以接受信息,看报纸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信息,而且更重要的目的是解读信息。也就是说,读者看报纸不仅要求有没有“可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有没有“必读性“。有人说,读者拿到一张报纸,对于一个版面上的稿件只能“瞅上一眼“,有“必读“的新闻就细看一下,没有“必读“的新闻就随手翻过去了,对于版面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运用“超市货架理论“,把可看的新闻摆放好,不是让读者可看可不看,而是吸引读者必须看下去。一目了然 方便读者走进超市,可以悠闲地浏览商品,也可以直奔某一货架选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进超市本来是闲着无事走走看看,根本就没想买什...  相似文献   

19.
业内人士常说,报纸为天,赢者通吃。报纸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在内容上倾注更多的心血,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打动读者心灵,进而提升报纸的核心竞争力。试想,新闻如果失去了可读性,没有人愿意读,那么新闻的传播效果从何谈起?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如何宣传、贯彻下去?  相似文献   

20.
宋庆祥 《青年记者》2002,(11):25-26
我经常看到这种场面:一位读者手拿一张报纸,眼光在纸页上匆匆掠过,搜索到好的标题,停下来,再看开头一句话,有兴趣,看下去,没有兴趣又翻过。我的结论:一篇好的稿子,首先要有一个好标题,然后要写好开篇第一句。没有一个好标题,读者常常不看这篇文章;写不好开篇第一句,读者往往不会耐着性子看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