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淡淡的挥之难去的忧伤情绪,这种忧伤来自于她对故土家土家园的依恋,对底层民众的悲悯,以及忧伤的意象选择。这种忧伤不绝望,也不乖戾,而是一种美丽。  相似文献   

2.
宁静中 那淡淡的寂寞忧伤 总是千滋百味地荡我心肠 路一直在前方 很长很长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有着几分挥之不去的沉郁和凄凉。翠翠的命运笼罩着一层如烟似雾的淡淡的忧伤,这出爱情悲剧与苗汉文化冲突、自身性格的局限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杨丽 《宁夏教育》2008,(12):75-75
《麦先生的旅行》是一本绘图读本,我是在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陈文华校长的课外阅读课堂上听到这个故事的。整个故事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寂寞,读了一遍之后,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5.
寂寞不说谎     
“你听那寂寞在唱歌,轻轻地,狠狠地。悲伤越来越深刻……”那个叫阿桑的女人不知疲倦地唱着,煽情的雨为玻璃窗蒙上薄纱,如少女般的淡淡的小忧伤。我像偶像剧的女主角那样,倚着窗台半躺着,亲爱的D先生。我又开始想你了。  相似文献   

6.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这是摘自泰戈尔《采果集》中的文字,它恰似淡淡的低吟。从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个旅行者身上所散发出的坚定、勇敢、义无反顾,还有那隐藏着的缕缕寂寞,让人震撼。在《出走十五年》(以下简称《出》)一书中,作者余秋雨演绎的正是  相似文献   

7.
<正> 有这样一个寂寞的老人:他以他那清绿明丽的笔建立了一个神奇的湘西世界,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份美丽的光彩,他的作品流布世界,为人们深深喜爱,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必读作品,他的文学浸润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为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然而,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他伴随着他灵前的淡淡的月季馨香离我们而去了,留下一份长长的寂寞。这个人叫沈从文。 现在,让我们从沈从文早期的一篇小说《萧萧》一文的赏析中来体会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直很喜欢张小娴说的一句话:“生命是一道亮丽的忧伤。”只是单纯的喜欢,喜欢句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喜欢那种缱绻而又散漫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快乐王子》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是童话世界里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作者以诗意的、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以俯瞰式的姿态在我们面前铺展了一幅社会图卷,让我们在唯美的世界里感受了一份凄婉和忧伤,在淡淡的忧伤中走近并不快乐的“快乐王子”,走进王尔德唯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沈从“精神失常”时期,存在着孤独与绝望,造成这种“精神失常”有其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沈从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他心灵深处内隐的孤独和苦痛.本文试图以《边城》主人公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及其透彻心骨的孤独,来探视作者孤独的人生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早期散文中充溢着轻松愉快的谐趣,这一点可以从语言、修辞、文体等方面明显的看出来。沈从文散文的谐趣中不仅常常带有讽刺色彩,还熔铸了他的社会和人生理想。这既与沈从文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性情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中,沈从文常将人事的哀乐置于水边加以描绘,水,不仅仅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背景,而且水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水既给了沈从文创作的灵感和智慧又给了他孤独的享受,在作品中,水,还成为阻隔有情人相会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与张兆和》中,刘洪涛先生认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总是正面的,他把沈从文几乎所有的创作成就都归结于张兆和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有偏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沈从文创作所受到的女性的影响,以及理性与情感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早年译介的日本狂言,倡导的“歌谣运动”对沈从文早期戏剧和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而周作人对沈从文最大的影响是其性心理学思想,它直接促成了沈从文自然人性观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以自然、生命、道德相关范畴为中心,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自然境界、生命境界、道德境界三种文学以及人生的美学存在形态。自然境界体验人文山水、地域风光的纯真,大美无言;生命境界感悟命运人生的无常、庄严、感伤;道德境界追问人性、神性,探寻理想信仰,为民族人类远景凝眸。三种境界的有机协调,水乳交融更让沈从文的艺术世界散发出丰美、感人的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19.
西昆体诗虽孕育于宋初馆阁唱和之风,但并不能说就是贵族文学,其代表人物杨亿风骨清亮,具有独立于皇权的人格意识,在他身上显示了宋代士人典型的气质人品;西昆体与白体,不仅对立,而且相互渗透、并行发展,故它实际上是白体、义山体、唐彦谦体混合的产物,一方面重视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符合宋代文化的内转趋势,另一方面使白诗和晚唐诗的讽谕精神在馆阁唱和这一特定创作机遇中得到了传承;杨亿咏史诗的规讽之意,以及他的咏物、咏怀诗中的个人感怀,可称盛世哀音。西昆体不仅仅是对晚唐诗风的简单“复归”,它为真正的“宋调”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情歌对唱曾经是湘西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传统,是湘西儿女恋爱的媒介.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被沈从文吸纳进小说中成就了一个灵动飞扬的"湘西世界".情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想象的翅膀和浪漫的源泉,是小说人物形象诗意的栖居,是湘西儿女自然生命形式的吟唱.情歌是"湘西世界"一个特有的美学符号,情歌增添了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色彩,具有突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