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汽车传动系统检修”的课程方案设计,是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新的课程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方案解构、重构的过程,它既涵盖了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点,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汽车销售实务》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笔者从事汽车销售多年,在《汽车销售实务》课程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合理安排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化工专业学习情境系统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的需求,要求按工作过程进行内容序化,现代化工职业要求的技能是以理论知识支撑的判断、分析、选择能力,这种能力训练要求的学习情境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复杂学习.这种具有完整工作过程,能帮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的学习情境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上的整体性设计.  相似文献   

4.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给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训的真实职业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本文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职业情境与学习情境一体化的建设思想,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检测与诊断》系统化课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行业和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降低。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系统化课程.突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以《汽车检测与诊断》课程为例,阐述本课程的构建理念、课程定位、学习情境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去学习,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能更好地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张宜坤 《考试周刊》2011,(35):137-138
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职业工作和专业学习所需的信息技术是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创设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零距离的工作学习情境,既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又有利于职业院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  相似文献   

8.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学习情境的设计注重于体现职业能力目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口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从经验学习到策略学习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确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然后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从容应对、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0.
情境教学在《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各高等职业院校纷纷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完成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情境教学实践,介绍了学习情境的设置、情境教学的实施、情境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对人的社会属性有着特别的要求,而全纳教育能有效地对人的这些社会属性进行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民主平等的教育、参与合作式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纳教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证明了凸体p-非对称度在其最大最小值处的稳定性定理,其中关于1-非对称度在最小值1处的结论是该文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ses aspects of a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recommends amongst other things, a greater focus on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t outlin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reform as it pertains to assessment and discusses how structural changes are being employed to lend support to changes in the assessment culture in Hong Kong. The paper draws on a previous problematic attempt to introduce formative assessment through the 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 initiative. Two examples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ractice of 'early adopter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e potential and some of the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 in the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 context. From these cases, are drawn out some of the facilitating and inhibiting factors imping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schools, building on a model of professional growth.  相似文献   

14.
The demand for greater numbers of technically-trained personnel, along with the scientific sophistication needed to meet tomorrow's need for new technologies, indicate that we must take a new look at our present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engineers for employment. Criteria must be more basic than the mere evaluation of personality, grades and interests. This fact suggests the necessity to redefine the present industrial concept of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5.
李菁 《高教论坛》2004,(2):8-10
本文以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执行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的实践,探讨评估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目标、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分析了一个营业日向银行取款的客户数量,该变量服从Poisson分布。将客户按富裕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工薪阶层、较富阶层和富裕阶层,构造出单个客户取款数量的密度函数。并分析了客户对银行货币需求的概率分布,将其归结为一个泛函极值问题,并进行了求解,结论是客户对银行货币需求的分布为指数分布。  相似文献   

18.
民事责任竞合主要体现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法律现象,也是理论上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理论渊源出发,比较分析各种观点及法律实践,提出责任竞合就是请求权竞合。责任竞合时,权利人可以选择请求权,但只能实现其中之一,并对《合同法》相关规定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对用于组合体表达训练的虚拟模型测绘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针对组合体模型测量绘图教学的特点,设计了系统的测绘流程,构建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系统的观察结构和模型点的选择提示及坐标的获得方法,系统设计实现了通用的组合体虚拟测绘模型系统模块。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It reflects the present state of discussion, especially from a German perspective, and includes pres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rea of quality criteria and standards for ESD. These discussion threads only denote the beginning of a discourse that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a practicable instrument for estimating the progress of ESD. This article shall give suggestion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ESD linking three dimensions: level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key functions of indicators, and key aspects of indicato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