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一些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我老老实实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多读点文学作品,必有收获。”我在走上新闻岗位之前,主要是学搞文学创作,先后在《雨花》、《青年作家》、《芒种》等报刊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40多篇(首),1986年底,我被借调到南通县广播电台(现已调入)。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开始,我在一个乡担任通讯员,一九七七年十月到县委担任专职通讯干事。自到县委工作以来,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体裁的稿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及《北京日报郊区版》等报刊采用八百多篇(包括与记者合写的).有人问我:你写稿子一定有“诀窍”吧?其实,我的“诀窍”就是四个字:勤学多练。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到平谷县镇罗营乡当通讯员的,从那以后才开始给报社写稿。十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3.
“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写出更多高质量的稿件,这是每一个作者和通讯员企求的。然而,并不是不停地去思考去写作便可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因为不被认可的稿件就无所谓产。咋样才能达到“高产”呢?关键的就是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采写高效”的基本方法。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采写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1、什么都能写。作为一个没有成名的作者要具有采写多种文体的本领。记者、通讯员本该就是一个杂家。我们不仅应该学会写消息、言论、通讯、调查报告,还要学会写小说,论文以至散文等。这样,不仅可使采访所掌握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4.
读了《捕捉新闻灵感十法》,我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叫“新闻灵感”? 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灵感”是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活动中为人物或事件所感染,产生强烈的写作激情和欲望,并且迅速明确主题和写作思路的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  相似文献   

5.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6.
我在大学读的不是文科,毕业后分配做新闻工作,感到有些茫然无措。参加函授学习后,听了几天课,读了几篇教材,自觉心里有了点底,便欣然提笔写新闻。谁知,临到下笔,想好的东西却理不出头绪。河南函授分校的孔老师笑着对我说:“小陈,你既要多写也要多积累些东西!”回到家,我就翻出艾丰的《采访概  相似文献   

7.
我乡一位姑娘出嫁时只带一幅绣有“百鸟朝凤”图案的壁毯去婆家,一时传为美谈。我立即对此进行了采访,开始想以新闻故事的方式写,但总觉意义不大。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启发我说:事物不是孤立的。通过此事说明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内涵?这种事在当地是否只有一件?我重新进行了调查才发现,在乡团委、乡妇联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闻写作“怎样写才能被采用”?“写什么才算好稿”?这是许多基层业余通讯员提出来而且难于找到确切答案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人回答说:“题好一半文”,亦有人指出说,“事好一半文”,而我说:“字好一半文!” 说起写作,我已有12年历程了,尽管“字好一半文”算不上我的经验之谈,但说是“多年写作得来的一点感受”确不为  相似文献   

9.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公司结构厂政工科谢云辉:今年4月,我荣获了公司通讯报道特等奖。这是我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荣获此项荣誉。捧着荣誉证书,我无限感激指导老师——《新闻与写作》。 1994年初,我从车间调到厂政工科,做宣传干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公司电视台,我看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翻阅其栏目,其中的“新闻来稿评析”,“散文赏析”,“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标题写  相似文献   

11.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12.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记者》约稿,说是在农村改革中,人民日报的宣传还是旗帜鲜明的,要我谈点体会。好象这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惯例,某事成功了,记者来采访,总要问:“你有些什么体会?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是失败的呢?也该有所体会吧。我想到“农业学大寨”,这个持续十年之久的宣传,在人民日报大部时间也是我主持的,它给农村带来的不良后果,已为历史所证明。两段不  相似文献   

14.
经过认真的采访,了解、掌握到许多材料,跟着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写什么?是写新闻,是写通讯,还是写文章?……给报刊写稿,究竟运用什么体裁形式来写,本来应当根据材料的内容、价值和当时宣传的需要来考虑和决定。可是,有些写稿者往往不是根据这个前提来考虑,而是根据个人好恶、个人欲望来写。结果常常把应写新闻的写成了通讯,把该写通讯的写成了其他体裁。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是,有人热衷于写大块头的通讯,不愿写新闻.非写新闻不可时,就把好材料搁在一边,留着写通讯。而把意义不大的材料,写在新闻里。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志重视通讯,而不大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6.
写评论,没有深刻的观点不行;写消息通讯,也不能没有观点。没有深刻独到观点的消息、通讯,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新闻作品。那么,深刻独到的观点从哪里来呢?我的体会,主要就是从采访中来。采访的任务是搜集材料,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采访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搜集观点,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位通讯员同志都自觉意识到的。而这后一个任务的艰巨性、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8.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19.
谈起写消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常常产生这样一些看法:有的认为,一条消息几百字,登在报上只是一个“豆腐块”,没有什么分量,更起不了什么作用;有的又觉得,写消息比较简单,找两个例子,再加上个“帽子”就成了,用不着下什么功夫采写,也显不出自己的水平……这些看法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对消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对如何写好消息更是不甚了了。 在一次讨论新闻改革的座谈会上,有位报纸副总编的发言,较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他说:“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多种新闻体裁。但是新闻中的主角又是消息。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说了算的,而是  相似文献   

20.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