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惯性参照系中 ,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高中教材力学部分讨论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变化问题时 ,先探讨重力的来源 .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质量为 m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受到地球的引力为 F=Gm MR2 ,式中 M表示地球质量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就需要向心力 ,这个向心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轴的 ,它的大小为 f=mrω2 .式中 r是物体距地轴的距离 ,ω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这个向心力只能来自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F,它是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引力 F的另一个分力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mg.因此 ,重力mg是物体 m所受的万有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如图 1所示 .   图 1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图 2 重力为万有引力与离心惯性力的合力上述讨论是选择以地心为原点 ,坐标轴指向恒星的地心——恒星坐标系 ,这是比地球惯性系更精确的惯性参照系 .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表明 ,研究地球表面附近的许多现象 ,在相当高的实验精度内 ,可近似地认为地球是惯性系 ,但在探讨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关系问题时 ,由于地球自转 ,地球并不是精...  相似文献   

2.
重量是重力的大小,这一点没有分歧,然而重力的定义却五花八门,似乎是众说纷纭。如(A)重力就是地球的万有引力;(B)重力是引力的一个分力;(C)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所表现出受地心的引力;(D)物体在特定参考系中的重量为使该物体在此参考系中获得其加速度等于当地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力;  相似文献   

3.
在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关于重力是这样定义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同学们在学习时很容易将重力和引力相混淆。本篇主要运用数学工具计算重力和引力之间的误差以此来说明重力和引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重力和压力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贯穿于整个力学范畴。正确理解和运用重力和压力的关系 ,是初中同学学好力学的关键。一、重力和压力的区别重力和压力都归属于力学的范畴 ,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重力也可称为重量。仅考虑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而压力不仅考虑地球引力 ,还需考虑外界物体施加的力 ,二者的差异可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正>一、重力概念的引入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是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上或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在研究重力的大小时,往往需要把研究对象的重力集中在重心处,等效为一个质点。基于等效思想,地球的重心等效为地球的球心,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形状有  相似文献   

6.
初中教材“运动和力”一节中,讲到“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它施加力”时,举了例子:“射出去的炮弹,不断地改变运动方向,而作曲线运动,是由于受到重力,更恰当些,其理由如下: 一、重力是宇宙中所有其他物体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引力,在地球表面或在其表面  相似文献   

7.
描述物体的运动,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参照系,但是要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对任何参照系都成立.它成立的参照系,叫做惯性参照系,简称惯性系.反之,称为非惯性系.一切相对于惯性系加速运动的参照系都是非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引入惯性力的概念后,就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形式解决动力学问题.惯性力源于物体的惯性,是物体惯性在非惯性系中的体现.不过惯性力是一种假想的力,实际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就是地球的引力,因而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才等于重力.那么重力G与万有引力F的大小和方向到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重力和地球引力是否相等?下面就此问题作如下讨论。如果把地球视作惯性系,质点所受重力就是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少同学对重力、压力、支持力认识不清,在分析相关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常出现"增力""漏力"的错误,要学好这些知识,同学们必须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正确认识三种力的性质与区别重力的性质属于万有引力,它是两个物体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与地球接触)和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与地球不接触)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因而他们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  相似文献   

11.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为G=m g,式中g取9.8N/kg,有时也取10N/kg。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即与水平地面垂直的方向。由于地球为椭圆球状,所以竖直方向实际是沿地球的半径方向。2.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其方向垂直于受力面并指向受力物体。压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受力面上,这在画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时要特别注意。哪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作用点就在哪个物体上,但当物体受到重力在内的多个力时,常把所有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3.相互接触且有压力的物体,在一定…  相似文献   

12.
压力与重力     
在物理课本(人教版)148页例题的已知条件中写着“F=G”,于是有同学认为“压力是由重力引起的,压力就是重力”,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从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来看: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属于引力,  相似文献   

13.
把一个重5牛的物体静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也是5牛.因此有些同学就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其实压力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是由于物体受到挤压而产生的;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压力可以是由重力引起,也可以是由其它力引起.下面从力的三要素阐述二者的区别.(1)作用点不同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处,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力的作用点就在几何中心上.压力的作用点是在受压物体的表面上.当压力是由重力引起时,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2)…  相似文献   

14.
赵春然 《物理教师》2003,24(10):41-42
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物体所受的重力源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但由于地球存在自转,故地球上一切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需要向心力,它是由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如图1所示,引力F的另一个分力才是物体的重力.这就是为什么说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所  相似文献   

15.
很多同学在初学压力概念时,由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压力数值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而误认为压力和重力存在必然联系,甚至认为压力就等于重力. 为了使同学们明晰压力和重力,现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比较说明. 1.定义不同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一、惯性系.牛顿力.牛顿第一定律凡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其中能正确成立的参照系,叫做惯性参照系。由于在地面上所做的力学实验的结果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的结果差别十分微小,因此可以把地球看作是惯性系;另外天文观察表明太阳是一个很准确的惯性参照系。在牛顿运动定律中所指的力的概念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受力物必有其施力物,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为了与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相区别,把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力叫做真实力或牛顿力。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理科月刊》2 0 0 0年第 7期上刊发了“如何给重力下定义”一文 .文中作者认为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 95页上重力的定义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太 口 罗嗦 ,不如改成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其理由有二 :其一 ,教材上的定义过于冗长 ,“地面附近”这几个字应删去 ;其二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是一句被动语句 ,如此表述也是 口罗嗦的 .因而 ,文中作者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重力的定义进行了上述修改 ,且作者认为 ,这么一改既科学又简洁 .岂不知 ,这么一改却出…  相似文献   

18.
王太军  唐忠敏 《物理教师》2010,31(10):36-38
本文就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重力产生的本质、描述重力的参照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述,并对在非惯性参照系下重力的定义,以及在该参照系下重力的内涵和和作用范围作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1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效果力的作用,一个是用来维持和地球同步自转的向心力,另一个就是物体的重力.如图1所示,P为向心力,F为万有引力,G0为重力.向心力随物体转动半径r增大而增大,在两极上为0,在赤道上最大.不过赤道上的向心力仅只相当于引力的0.3%,所以重力大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示意图小可近似等于地心万有引力.也因向心力的存在,除在赤道或两极外,重力G0的方向是不会准确地指向地心的.  相似文献   

20.
万有引力是重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万有引力的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都会向学生强调,重力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万有引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提供物体随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向和物体的所受重力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