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拾景忠 《物理教师》2003,24(1):40-41
本刊 2 0 0 2年第 1期中刊登了《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时入射角以多大为好》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 ,笔者读后感觉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 折射率n测量误差范围的确定根据实验误差理论由公式n =sinisinr可求得因i、r测量误差影响到n的最大相对误差范围为 :Δnn =Δsinisini + Δsinrsinr ,因为i、r的范围是 0° -90° ,所以有 :Δnn =cosisini Δi + cosrsinr Δr =cotiΔi +cotrΔr .在实际测量中无论i取何值 ,测量误差Δi、Δr都是不变的 .因此可以看出i越大 (r也随着越大 ) ,则 Δnn 就越小 ,所以在玻璃砖的条件 (长、宽大小 )允…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的问题:“当光线射到两物质的界面上,若反射角是0°时,折射角是多大?”这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的初三物理辅导与练习上册p.16上的一道题.答案是:0°(以下简称“北京答案”). 然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复习指导上却说:“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入射角是O°,这时部分光线进入另一媒  相似文献   

3.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也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所以,兴趣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也需要教师的努力,作为教师如何做呢?我以下从几个方面试探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兴趣的激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一般情况下,利用斯涅耳定律测定物质的折射率,需同时测量光束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为了简化角度测量,可使折射角为90°,90°折射角相对应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因而,测定了临界角就决定了折射率。然而,为了得到90°的折射角,必须使光束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本文介绍一个简单的折射计,它能巧妙地使得光束从液体射向空气,而且能简便地使得折射角为90°,并测得相应的临界角,从而决定液体的折射率。折射计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一台氦氖激光器作为光源,首先,让细激光束沿水平方向通过一个透明塑料容器的器壁,容器中装有待测的液体,然后照射到浸没在液体中的可调节  相似文献   

5.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也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所以,兴趣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也需要教师的努力,作为教师如何做呢?我以下从几个方面试探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兴趣的激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定性角度讲,折射率是反映介质本身属性的,它表征了各种介质(相对真空或空气)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能力的大小.光线经某种介质折射后,若偏离原来传播方向的程度大,就说这种介质的折射率大;若偏离原来传播方向的程度小,则说这种介质的折射率小.由实验可知:1.入射角i和折射角r不成线性关系,即不遵从y=kx+b的形式;2.sinisinr随i与r的不同成线性关系,即遵循y=kx+b的形式,即就是sinisinr=常数.一般教科书或教参只讲这个结论,便不再阐述理由,学生难以接受理解,大多数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相似文献   

7.
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和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 ?下面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1 抓住实验原理 ,实现实验方法的迁移实验原理是物理实验的核心 ,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实验方法和步骤 ,充分理解实验原理是形成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基础 .因此 ,要提高学生设计性实验能力 ,必须抓住实验原理这个“纲” .例如用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原理是n =sini/sinr,要想测出n ,就要想办法测出光的入射角i和折射角r,于是我们采用插针法测玻璃的折射率 ,教师通过对…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堂提出"先学后教"的要求,要求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小学生储备的知识不多,学习方法缺乏,因此,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强.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拐杖.其实,自学要求就是最好的拐杖.那么,自学要求就必须在自学前出示,自学要求有哪些考究呢? 一、自学要求要合理 1.数量上不能多 小学生一次掌握信息的量不宜过多,如果多了,学生不易掌握;而且,任务量过大,学生易产生畏惧感和疲劳感.如果是低年级,要求要更少,最好一次一个要求,高年级也不能超过三个.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教育体制推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以下就此变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尝试。 1.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民主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师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敞开思想,民主讨论,共同切磋。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效开启学生创造的心扉,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如求sin10°sin30°sin50°sin70°的值一题,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经过思索,得出了六种解法,尤其下面解法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10.
问题: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若有一束与镜面成30°角的光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光的传播方向改变________度. 不少同学这样解:入射角为90°-30°=60°,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2=120°,所以光线传播方向改变了120°.  相似文献   

11.
折射率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物理量,也是考查的热点和难点.复习应使学生加深对折射率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折射率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我在复习折射率时注意了以下三个加强.1折射率概念的加强 在加强折射率概念教学中注意了如下几点. (1)折射率和折射定律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的数学表达式都为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时,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但绝对折射率强调光必须从真空(或空气)射到介质中,若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γ,则n=表示这种介质的光学特性.而折射定律表明光从一种介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全反射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各种书籍说法各异。归结起来有如下三种叙述:1.光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界面时,使光全部反射回到原媒质的现象,叫做全反射。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光必须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并且入射角≥临界角。2.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就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折射角变成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当光线从光密媒质射到两种媒  相似文献   

13.
中学物理光学部分物质的折射率的学生实验中只要求学生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即固体的折射率)。在实验之后,笔者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像测定玻璃折射率那样.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从而算出液体的折射率;或用更简单更直接的方法测定液体的折射率?在一些习题的启示下,笔者制作出了液体折射率测量器。现将液体折射率测量器介绍给广大读者,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4.
教学六年制九册53面“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运用发现法分四步组织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尝试作图一一激疑。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五组角的度数:①∠1=40°、∠2=90°、∠3=50°;②∠1=70°、∠2=80°、∠3=100°;③∠1=15°,∠2=30°、∠3=40°;④∠=45°、∠2=75°、∠3=60°;⑤∠1=20°、∠2=15°、∠3=145°。要求学生根据这五组角的度数,分别作出一个三角形。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三角形知识,分别利用第一、四、五组角中三个角的度数,很快作出了一个三角形,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根据第二、三组角的度数作成另外两个三角形。于是,纷纷举手提问。2.启发谈话一一引思。教师抓住学生的疑点进行启发性谈话:同样给定三个角,根据第一、四、五组三个角的度数,同学们很容易作出一个三角形。现在,我们来口算一下作成的这些三角形的三内角和是多少度。待学生口答是180°后,教师接着说:其余两组角的度数和都不是180°,这是不是说,要作成一个三角形,给出的三个角的和必须是180°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思维十分活跃,并初步形成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浅谈折射率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折射率概念的认识常常模糊不清,对折射率习题的计算也常有错误.这根源多在于教师对折射率的教学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阐明它的意义和实质,通观学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单纯地死记课本中折射率定义,没有真正理解折射率的物理意义;对折射率跟光速、频率、波长的关系不明确;对折射率公式死记硬背,不了解其真正意义,以至错误地运用公式,如何讲好折射率,谈谈下面几点意见: 一、讲清折射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说法想必教师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得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这也是大家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笔者归纳了几点拿出来与大家共商.  相似文献   

17.
陈毓华 《物理教师》2013,34(5):36-37
光的折射定律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是二级要求,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的14个实验之一.光的折射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光的折射现象容易观察,实验容易做,但如果要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其规律,难度不小,因为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而是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角度容易测量,但是其正弦值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底边长88mm、宽度35mm、两底角分别是60°和45°的梯形玻璃砖(以下简称砖)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时,除了可以按教材上介绍的插针法完成这个实验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完成这个实验,观察到一些实验外的现象,对该实验进行一些拓展。1线尺法日常用的白纸,一般不会发生镜面反射,我们可以在白纸上作一条直线,即入射光线,将“砖”的一平行边靠近入射光线的端点,透过“砖”的另一平行边看入射光线。移动直尺,当直尺与入射光线在“一条直线”上时,用笔沿直尺作出入射光线,并画出“砖”的界面,作出入射角和折射角,计算出折射率。2侧…  相似文献   

19.
赛车转弯     
作为一个教师,我经常寻求各种水平的有趣味而又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个月在候机时,我想到了在匀加速运动力学方面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对于一辆要转弯的赛车选取什么路径最好?图1所示的是作90°转弯的情况,驾驶员必须在外车道和内车道之间作出选择。我们看过赛车的人都知道,作90°转弯时,驾驶员全都选择外车道。对一个聪明的学生来说,证明外车道确实是用时最短的路径,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外车道]  相似文献   

20.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学生实验。该实验采用插针法来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操作要求高,现象不明显,实验误差大.学生难于理解。而改用激光器光路法来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学生则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折射现象,知道光通过介界面时的入射角、折射角,掌握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新方法,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