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最近听了一节圆柱的认识展示课,这节课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大胆重组与整合,是一节很有特色的课,不仅用活了教材,还让课堂充满灵动。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片段一】兴趣产生灵动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猜想)谁知道老师要用这张纸做什么?(学生很惊奇,纷纷猜测)生1:老师您要用这张纸写字!(教师摇头)生2:老师您要在这张纸上画  相似文献   

2.
听特级教师上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高超的教学技巧、精妙的课堂语言,无不令人心悦诚服.尤其是他们在课堂上展现的那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人文关怀,也让听课者感动不已. 片段一 (《给予树》贾志敏) 师: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节: 生:五个小节. 生:老师,这篇课文有五个小节. 师:(摸该生的头)我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他回答完整,对老师也很有礼貌,老师听了很舒服.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特级教师贾志敏其实是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他没有正面指出第一个学生的不足,而是通过表扬第二个回答的学生来暗示:回答问题要完整,对老师要有礼貌.真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3.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4.
因为工作关系,我又一次来到江苏省靖江市季市中学,又一次听到了余中云老师的讲课。这次听课的内容是试卷评讲,因为他们学校中考刚刚结束。一般地说,试卷评讲不易讲好,但是我听了余老师的课以后,感觉很好。评讲中,他不是光说答案对错,而是将错的原因与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熔于一炉,使学生知道“哪儿错”,还知道“为什么错”、“下次不会再错”等内容。课堂上师生相互问答,气氛活跃,轻松自如,没有一点枯燥之感。课后我问学生,学生也一致反映“很好”,并说,“平时我们就喜欢听余老师的语文课”。 “为什么余老师的课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与余中云老师进行了一次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 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 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 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 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 《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 处理,让我感触颇深。 A老师上完课后问学生:"你们 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  相似文献   

6.
彭震球 《湖南教育》2002,(24):39-39
作文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让学生自由愉快地作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教学中,笔者以“办班刊”为引子,向学生开放作文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办班刊,就是要学生为班刊供稿而作文。首先,我向学生宣布班刊的栏目:发刊词(选定刊名及解说)、校园动态(写新闻)、指点江山(谈校事、国事、天下事)、焦点访谈(就社会、学校的热点、焦点进行访谈,写访问记和新闻短评)、校园偶拾(写校内人事)、班外传真(写兄弟班级的人事)、难忘这一课(学生大胆评课,且是近两周内的课)、老师,你听我说(学生大胆说自己想说给老师听而平时又不便说的话)、半月  相似文献   

7.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特别善于吸引学生的视听,他讲课的内容,自始至终能成为学生精神活动的中心。也有这样的老师,他备课细致详到,讲课深透精当,可是学生不愿意听。 观察课堂教学,可以看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听讲情形:有的课上学生聚精会神,侧耳倾听,有的课上,学生却无动于衷,心不在焉,更有甚者会说:“我一听老师讲课就想瞌睡”。 很明显,前一种情形,学生处在“我要听”的主动学习状态,后一种情形,学生则处于“要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最近,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处理上,让我感触颇深。A老师上完后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相信这篇课文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  相似文献   

10.
减轻学生负担和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实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在现行考试制度指导下,学校教育偏重于和考试内容有关的课本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轻视忽略的倾向。记得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历史老师以“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为题,让全班同学轮流站起来以自己的语言讲述,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从中国古老辉煌的历史、深厚博大的文化一直谈到现实的生活,这个话题,大家都不感觉疏隔陌生,因为这就是这位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也是大家平时课外阅读涉及的内容。时过三十多年,这堂课我仍然记忆犹新。在我的印象中,上那位历史老师的课,是最轻松的,他在课堂上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生动风趣,如数家珍,学生爱听,听后便记住,而他几乎从不布置额外的作业,只是开一些书单让我们有空去阅读。学生们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热爱,就是在这样的老师引导下逐渐积累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我觉得有一个认识要解决,就是应用语言学不是实用现代汉语。 有的老师欢迎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有一个原因是说现代汉语课不怎么好上,没有什么用,学生也不怎么爱听,而应用语言学是讲应用的,比较实用,学生学了有用,学生会爱听。我觉得这是误解。 现代汉语课也是很有用的,只不过我们的定位和上的内容有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  相似文献   

12.
<正>王璐老师的晒课《人间生活》让我听得如痴如醉,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效果让我得到莫大的享受。再三观看视频,我冷静思索、琢磨:到底是什么方法让他把课上得如此极致?最终发现,他的课堂引导极其到位,在整堂课中显得很突出,于是我便对本节课中的课堂引导做了一番探究,现将探究结果汇报如下。一、课堂引导是"敲边鼓"在探究过程中,这一点最引人注目,也应该是课堂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吉春亚老师是我的弟子,她很有灵气,也勤奋好学。每次听她的课都会让人很有感触,这一次也不例外。 课前约一小时左右,吉老师拿着一份学生名单询问讲课活动的承办者,来上课的是不是名单上的学生,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事先拿到的学生名单来设计的——指导学生写姓名诗。很快地便有了答复:不是的。我很是替她捏了一把汗,这可怎么办呢?吉老师一点也看不出慌张,而是重新要了一份来上课的学生名单,迅速地修改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有很多老师抱怨说上复习课没有学生听,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为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我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对复习课也有了重新认识:那就是复习课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罗列与重复,也不同于习题课,复习课同样要情理交融,生动活泼,要让学生愿听乐学.这样才学得扎实,才能提高复习效率.现在我大胆地抛弃了以前传统的做法,尝试让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回忆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我按照观察实物、联想讨论、探究与采用"师生互动"的全新模式进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5.
很多年前,在一次班队课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大多数学生讲起了他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说他很搞笑,喜欢听他的课,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而谈到我,大家都用了尊敬、严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  相似文献   

16.
陈景生 《福建教育》2005,(7A):49-50
在一次全省的科学教学培训活动中,我代表厦门市在现场上了观摩课《鹌鹑蛋浮起来的秘密》(苏教版三下教材)。本节课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特点,受到与会老师的充分肯定。这节课教材意图是让学生探究“水中加盐加大水浮力”的问题。由于学生平时对于“盐水能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太熟悉了,学生求知欲不高,学生被迫接受的活动探究徒具形式。通过反思,我决定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突破口,改变原有教材的探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黄爱华老师的课聆听过很多次,每次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让我每次都得到一种震撼。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又一次聆听到黄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再次如沐春风。一、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伙伴。本节课,黄老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难、需要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正>听田杰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这是我第三次听田杰老师的课了,从"确定位置"到"乘船去鸟岛"都让我流连忘返,总期待有机会再一次听到田老师的课。在2012年4月我有幸再一次体验了数学课堂带给我的极大魅力和诱惑力——田杰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数学课堂原来也可以在数学教师独具人格魅力的照射下如此的美丽动人。一、让情境调剂出兴趣,课堂生机勃勃1.兴趣是"原动力"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生潜力,促进智力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9.
生态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谈永康老师对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一课的感受:坐到"千课万人"的会场,听王老师教《与象共舞》,不知不觉间,悄无声息中,我冒出了一份激动,一份渴望:我觉得,我就是那里的人,在与象共舞,我仿佛成了那里的象,在与人共舞。能让谈老师如此激动的课堂,学生的投入是可想而知的,收获也是很多的。如何演绎生态的课堂呢?我想,重点在讲,如何讲,就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20.
<正>平时上课课堂气氛不活,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后来,我才发现:传统的数学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解题方法的模仿,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最终我们的课堂显得沉闷,缺活力,缺灵性。课堂中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让那我们的课堂就变成有活力的、有灵性的课堂。从学校毕业踏入这个岗位已经有七年了,听别人的课也不下百堂。每当听别人上示范课时,内心就激情涌动:教学环节多完整,课堂很活,孩子很聪明,回答问题那么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