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教师教学有声语言是一种语言范畴内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动态的言语行为,以一种带有书面色彩的规范口语语言形态存在。以有声语言为主体,非有声语言为辅助;以预设语言为主,随机语言为辅;以传统教学语言为基础,辅助运用多媒体有声教学语言的的话语表达形式。在运用时,要注重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六个要素的合理运用,以便在课堂语境中达到教学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联络感情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也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师教学有声语言是一种语言范畴内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动态的言语行为,以一种带有书面色彩的“规范口语”语言形态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有声语言运用要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和谐适听,应正确把握和加强有声语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课堂语境中达到教学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化,为课堂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3.
马会梅  宗岚 《教育艺术》2007,(12):60-61
教师教学的非言语性行为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教师教学的非言语性行为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高超精湛的艺术,有时可以起到比有声语言更理想、更难以言状的教学效果.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其研究成果必将对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语言是师生之间用来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体育教学以室外活动为主,无声语言的运用显得更重要。无声语言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延伸,起到"润滑剂"和"助推器"的作用,体育教师往往注重有声语言而忽视无声语言的运用。教学中巧妙运用无声语言能精炼教师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合理使用无声语言是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值得体育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但中英文演讲有共同的特点 :都要面对听众 ,都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 ,以态势语为辅助形式 ,系统地、鲜明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然而也有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6.
谢瑞俊 《教育艺术》2001,(11):47-48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口语、书面语、态势语和其它辅助语。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启迪人类智慧的媒体 ,也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其中态势语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一种无声语言 ,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示的意思 ,起着以姿助语、以神传意、以形感人的作用 ,是教师口语的有力辅助手段。体态传播学者伯斯惠斯托指出 :“二人进行传递信息时有65 %是用非言语符号传递的。”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毕安也提出一个公式 :传达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 %语言 +38 %声音 +55 %表情。由此可见态势语是教师教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7.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因此有些英语教师只注重有声语言,运用口头语言或板书来传递知识,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一种非言语交流,它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身体语言的修辞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身体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以伴随有声语言为特证,烘托、映衬有声语言,使语言信息更为鲜明,感情色彩更为浓烈;以辅助有声语言为特征,补充说明有声语言,达到完善语义、丰富信息内涵的交际效果;以替代有声语言为特征,独立地完成表情达意的交际任务,甚至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字是有声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文字是有声语言的辅助交际工具",等等,是我们常见的汉字定义,似乎也成了一种共识。申小龙教授提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突显人文性是该定义的最大贡献,也是对前人"单线进化论"误区和盲端的指正,但它似乎也糅入了模糊概念。笔者立于伟人们的肩上,对汉字定义作了修正。希望在纲举目张之词的定义背后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另一面,也希望辞书界为该词下一个合理定义,以更好地指导语用。  相似文献   

10.
正体态语言是课堂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但就目前我国学校的情况来看,人们强调教学中的言语交流远远胜过非言语交流。许多教师对体态语言的应用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本文就科学教学中体态语言交流的应用作一探讨。一、体态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体态语言来配合传递科学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