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下中原是契丹辽朝统治前期的根本国策之一。辽太祖灵活机动地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辽太宗尝试了混一天下的理想,辽世宗则试图继续前辈的一贯政策,这是长期以来草原地带向农耕地带作向心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辽穆宗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南下中原调整为草原本位政策。在中原政策问题上,契丹统治阶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四时捺钵是辽朝皇帝刻意保持其游牧民族习俗的重要体现 ,反映了辽朝统治中心的游动性 ,原受中原王朝控制的南京地区也受到其影响。辽圣宗统治时期正是辽宋关系发生重要转折的阶段 ,澶渊之盟以前辽圣宗频繁到南京地区春捺钵 ,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辽帝大都未选此地捺钵 ,所以本文从解释为什么圣宗在那时选择南京春捺钵入手 ,进而阐述此时期南京城的重要职能和地位。通过分析原因有二 :一为自然环境优美 ,二为辽宋战争之缘故。南京因其特殊的地形成为辽朝的军事前哨 ,又因发达的农业经济而成为重要的物资战备基地 ,再者南京地理位置特殊而成为辽朝的政治枢纽。所以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 ,反映了辽南京自身的发展及其对辽朝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辽代崇佛之势远胜同期的南方政权。作为一种文化,佛教曾对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后世却有“辽以佛亡”之语,认为崇佛加剧了阶级矛盾,使皇帝疏于政事,最终导致亡国。其实,辽亡与崇佛的关联,绝非简单的崇佛之故,而是几无限制的崇佛,其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及其制定的佛教政策使然。  相似文献   

4.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北口作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历来起着拱卫北京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金时期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辽初 ,在未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前 ,入侵中原多经由古北口 ,辽末金军完颜希尹、完颜娄室在古北口大败辽兵 ,顺利占领了燕京 ,对灭辽起了重要的作用。依照宋金“海上之盟”的规定 ,金将燕京交给宋 ,但随即与宋军就发生了战争 ,金军完颜宗望大败宋郭药师 ,而守卫古北口的宋兵也战败 ,金又占领了燕京。金代发生在古北口的唯一一次战争是大定二年 ( 1162 )契丹移喇窝斡起义军与金军之战 ,起义军虽获大胜 ,但最终仍归于失败 ,这些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 ,攻守双方分别涉及到汉人、契丹、女真等民族 ,由此可以看出古北口不再只是长城上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关口和民族的分水岭 ,更主要的则成为保卫正统王朝和观念的一个“堡垒”。  相似文献   

6.
契丹-辽与西夏、金并称为"塞北三朝",三朝自公元10世纪开始称霸北方,相继统治中国长达四百余年.契丹-辽作为三朝中第一支建立在草原上且统治时间最长(二百余年)的一支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组成与发展上,均形成了混合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政权特点,表现在音乐文化方面亦具有独特色彩.契丹-辽自建国以来官分南、北两面,秉承"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一国两制"政策.通考《辽史》中的南面朝官系统与北面朝官系统均没有对教坊这一音乐机构的明确记载."教坊"作为古代宫廷音乐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唐武德年间设置以来,历经了唐中期对教坊的扩充壮大、五代时期对唐教坊的沿袭继承、北宋时期教坊隶属职权的变迁直至明清长达1100余年的传承演变.那么,契丹-辽时期是否设有教坊,其机制、职能、应用又是如何的呢?  相似文献   

7.
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之内涵为辽地之水。由于"辽水"与"辽东"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对一系列以"辽"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海"是除辽东、辽水之外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辽"字地名。根据史料分析,辽海难以涵盖我国东北地区,但基本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区域,同时辽海一名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8.
实施间谍战略、及时了解敌方信息,做到知彼知己,是北宋对辽边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从宋太宗时就设置了机宜司、缘边安抚使司等专、兼职间谍管理机构,负责间谍的日常管理工作。北宋在以重金招募和赏赐间谍的同时,在法律层面采取了防范辽方间谍的严密措施,在对辽边防建设上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从总体来看,北宋在用谍方面并不十分理想,而且这一策略在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随着两国关系的缓和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耶律隆庆是辽景宗次子、圣宗耶律隆绪之弟,是辽朝中期最重要的皇室宗亲之一。他担任南京留守19年,稳定了辽朝南部边境,为对宋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澶渊之盟”签订后,他推动辽宋之间的边境互市贸易,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往来。在承天皇太后的宠爱下,他养成了桀黠的个性,对辽圣宗的皇位造成威胁。不过,辽圣宗并未激化其与耶律隆庆的矛盾,维系了辽朝中期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设计思路"辽夏金元的统治"是部编高中教材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二课,从知识体系上看,其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上一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密切相连,揭示了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汉人官僚是辽政权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在辽的兴衰荣辱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着重就辽政权中汉人官僚的来源、地位及对辽社会的影响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关陇豪族集团以河西为据点把边疆作为舞台,凭借在河西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东汉边防政策的制定和对外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关陇集团边防势力并非一成不变,其成员担任度辽将军一职在章帝建初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顺帝阳嘉元年、恒帝延熹二年呈现出三个高峰,折射出关陇集团在朝廷中权力的更迭。  相似文献   

13.
关陇豪族集团以河西为据点把边疆作为舞台,凭借在河西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东汉边防政策的制定和对外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关陇集团边防势力并非一成不变,其成员担任度辽将军一职在章帝建初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顺帝阳嘉元年、恒帝延熹二年呈现出三个高峰,折射出关陇集团在朝廷中权力的更迭。  相似文献   

14.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号称草原帝国的辽王朝,尽管其主体民族是契丹,但其人口的社会构成却是以汉族为多数。数量众多的辽属汉人在辽朝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考其来源,主要有本土固有、乱世流入和割地划归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辽穆宗在历代史书中非议颇多,大都将其定格为人格缺欠的暴君.然而,擞开其人格残暴的特征,回归于大辽历史之特定时期,穆宗亦有诸多作为.他停止南侵、稳固南疆、平息诸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大辽中期的鼎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契丹辽朝的国家经济区域整合,在先后经历了对上京道契丹本部的移民开发、对辽东地区移民的农业恢复以及接收燕云地区后实施的劝农政策,为契丹辽朝在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区域整合准备了条件。中京的营建成为这一进程的开始和契机。随着澶渊之盟后整个国家将主要精力转向和平建设,国家政治方向从对外扩张转向内敛,各经济区域之间的整合趋势日益加强。中京的营建促进了以五京所置财赋机构为管理手段的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行政格局的形成。在国内商业体系逐渐完备的同时,国家经济也由于与宋朝的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走私贸易而融入东亚经济贸易圈中。以中京为中心的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备加强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凝聚力,而边防城的屯垦则为这一经济统一体提供了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古突厥文碑铭和多种汉文史籍的记载,考证了唐五代宋辽时期九姓达怛的史实和相关问题。认为:8世纪上半叶,九姓达怛已成为漠北地区颇有实力的一支力量,与突厥、回纥等有和战关系。回纥汗国之后,九姓达怛占据漠北鄂尔浑河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五代以后,九姓达怛与后唐、契丹-辽和北宋等均有往来,尤其是对辽时附时叛。辽则置阻卜(达怛)诸部节度使加强对阻卜的统治。文章还就中外史学界对九姓达怛的来源,王延德所记“九族达靼”的族属、地域等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灭亡以后,辽朝历代统治者对渤海人进行了多次迁徙,由于种种原因,辽河流域成为渤海人迁入的主要地区,并且形成了以上京临潢府和辽东地区为中心的两个定居区.被迁徙到辽代腹心上京地区的渤海人,由于受到较为严格的控制,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新王朝的顺从和认可;而被迁徙到辽东地区的渤海人,由于较为集中且距离辽本土较远,辽政权对其采取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因此这一地区的渤海人形成了一股较强的政治势力,也进行了多次反辽斗争.  相似文献   

20.
辽宋天池之争是双方河东划界中的一个典型,天池位处北宋宁化军北,辽朔州之南,天池之争持续三十余年。辽宋天池之争,较全面地反映了辽宋河东地界之争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