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特记录几则,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丁芳 《编辑学刊》2006,(1):20-21
我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990新闻频率的记者.今天站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格去谈什么"自己的新闻体会",今天站在这里,我愿意以一位年轻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认真地解读老一辈新闻人的新闻之路,再一次认真地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3.
"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当我跟随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巡山队长罗延海进入无人区时,这是我听到的最动人的一句开场白  相似文献   

4.
西撒五日     
1988年6月,记者有机会前往西撒哈拉波利撒里奥(西撒人阵)控制的地区采访。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度过的这五个日日夜夜,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这里几段采访日记,记录了我的第一次沙漠前线采访的经历。 6月12日上午9点,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波音737班机在阿尔及利亚西部边境重镇亭杜夫降落。西撒人阵的大本营就安扎在离这里35公  相似文献   

5.
盛夏,当我第三次来到常州经济广播电台采访的时候.象是回到久别的家,亲切而又陌生。亲切,是因为他们待我象老朋友;陌生,是这里的发展太快,让我几乎认不出了。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13,(7):96
三峡晚报所在地的湖北宜昌,屹立于中国版图西部,位于悠悠长江之滨,地处三峡工程腹地。这里,是连接长江中上游的航运枢纽,是中国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丰饶北方与温暖南方的交汇点,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是投资兴业的梦想之城。葛洲坝工程的建设,让宜昌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年前的199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一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建设,为宜昌发展带来了第二次"跨越"。正是葛洲坝和三峡大坝这两座世界级的水电站,让宜昌成了世界级的水电之都。  相似文献   

7.
郝振宇 《今传媒》2007,(6):53-54
第二届东西部经贸洽谈会上,我认识了从广东来西部投资的信隆公司和它的合作伙伴--西部某县领导.原来该县从上古时代就开始"坎坎伐檀"不已,致使昔日水草丰茂的原野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巨资在该县建起方圆10公里的人工草场,几经飞播和草场工人近30年的辛勤劳作,使这里林草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还被列为全国北方十大草场.  相似文献   

8.
张念 《黑龙江档案》2014,(5):141-141
正200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黑龙江省档案局,憧憬着五彩缤纷的工作生活,更抱着对"档案"的渴望和好奇,我走进了档案天地,从此,与档案相识,现已工作了6年。在这里,留下我在档案领域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这里,留下我无悔的青春和浓浓的档案情缘。回想起自己当初参加公务员考试报考档案局时,只是想让自己有一个风吹不着,雨浇不着的体面工作,想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当我如愿踏入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时,我才发现,想象和现实的落差是如此悬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当"记者"的体验大概是1984年的麦收时节,那时的我还在淮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当"公务员",其实就是打扫卫生的勤杂工。工作之余,指挥部团委让我负责办了一张青春信息小报,由团委介绍,我到96处三工区对"雄狮队"进行采访报道。采访后我写  相似文献   

10.
“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10月1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宣布,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同时倡议西部开发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一一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解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2.
微记录     
正@口袋野史:建国初,毛主席视察东北,当他看到有的地方大吃大喝、浪费严重时,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领导干部会议上,重点讲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他说:"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才来这里),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  相似文献   

13.
现在,全国档案界正在开展"重新认识档案工作"的大讨论,在这里,我想结合这次大讨论,就如何正确对待档案工作岗位,谈谈"平凡与不平凡"的问题,与大家作一次思想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仲秋十月,金风送爽。在古城西安,我们陕西省档案局荣幸地迎来了国家档案局和西部十一省、市、自治区档案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共商档案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大计,这在我们局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古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陕西省档案局和全省档案工作,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06,(15):36-37
早春二月的一天,温暖惬意的阳光轻轻地唤醒了沉睡于梦中的我。抖了抖紧紧包裹着的身体,我试着睁开了惺松的双眼,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来打量这个世界时,我看到了一片片迎着阳光努力生长的我的兄弟姐妹们。在这里,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片美丽的茶树之林。我喜欢我所生长的地方,这里有鸟语、花香,还有潺潺流过的泉水。  相似文献   

16.
写下这个题目是源于一个发现。今年三月我被中央台抽调参加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报道组。我翻阅了大量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信息,从中感觉到一个特点,就是从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六月代表党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号召以来,时已半载,许多媒体在宣传西部开发的报道中,基本上集中在舆论动员、思想准备的层面上,对已经出现的西部开发的举措、进展只是作为动态反映、一般介绍。这当中既有大的经济举动前必需、必经的过程,或者说是不可避免的表现,但是,毋庸讳言,也存在新闻从业人员在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当我把这个想法在报道组…  相似文献   

17.
昔日封闭自守今朝领导潮流北大方正彩色桌面系统还国人一个惊喜魏莉1997年11月22日,当我第二次来到密云云湖渡假村,参加北大方正出版系统工程公司在这里举办的“方正97桌面出版系统市场信息发布会”时,禁不住想起了四年前,我们在这里举办的“彩色桌面系统专...  相似文献   

18.
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新闻事业所要报道的历史性主题,有“时代眼睛”美称的新闻摄影,理所当然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极大的热情关注西部,聚焦西部,为西部大开发这一宏伟事业的发展历程留下真实动人的形象篇章,这里,我想就如何加强西部大开发摄影报道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西藏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多米,人称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荒凉偏僻,高寒缺氧,风疾沙大。在这里当新闻记者,不仅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各种危险。我在《西藏日报》驻那曲记者站工作了6年多,曾经遇到3次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的危险,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相似文献   

20.
湘西自治州位于群山蔟拥的湖南省西部边陲,是土家族、苗族人民的聚居地.解放前,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素有"中国盲肠"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