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老板与乞丐     
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改变了主意。因为听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呢。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开,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呢。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去上海的车票,要去上海的人得到了去北京的车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  相似文献   

2.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到候车厅时,他们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本来想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是掉进火坑了。本来想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用担心挣不着钱?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里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4.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说,上海人精明,回答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5.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入精明,外地人间路都收费;北京入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就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相似文献   

7.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8.
[原文]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9.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里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准备出外闯荡,当他们到达火车站时听到有人在议论,说上海人很小气,问路还要钱,而北京人要慷慨得多,只要伸手就能要到钱。于是,在去北京还是去上海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了分歧。一个决定去北京,他认为当乞丐都能很轻松地赚到钱,在北京生活不是很容易吗?而另一个决定去上海,他认为在上海连问路都能赚到钱,  相似文献   

11.
换票     
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在候车室等车时,他们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有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  相似文献   

12.
【原文】换票刘燕敏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说,上海人精明,回答外地  相似文献   

13.
上海像清华     
我说上海像清华,因为我去过了。还有句话,北京像北大。我就住在北京,而清华和北大我刚好又都去过。清华精致,楼更高点,每个角落都是风景;北大随意,楼矮点,角落比较荒凉,但可以想像。恰如我理解中的上海和北京。  相似文献   

14.
【原稿直录】两位打工者●文/江苏阜宁中学陈骎骎曾经读过一则故事,其大致内容是:有两位打工者,一个要去上海,另一个要去北京。两个人在火车站相遇,由于都是农民出身,很快就熟识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出外好好干一番事业,给自己、给家人争光,到时候也能扬眉吐气。  相似文献   

15.
北京的胡同     
上海人住着石库门房子,北京人住着四合院。上海人走着弄堂,北京人走着胡同。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大概当时每条胡同里都有一眼水井吧。如今去那些最古老的胡同走走,  相似文献   

16.
在印象里,北京女人个子高大、干脆豪爽,应该属于“大女人”;而上海女人身材娇小,说话细声细气,应该属于“小女人”。但我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事实正好相反。在上海,男人女人一起去吃饭聚会,大家都会习惯各付各,即AA制;可在北京,很自然都是男人付账,即使是一大帮人,也会有人在饭毕大喊一声,“数一数有几个哥们,赶紧掏钱!”于是那些北京女人就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补口红,剩下几个为数  相似文献   

17.
抻面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他哪个旗的,还不都是干活儿吃饭。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名气是抻得一手好面。铁良有个要好的弟兄,也是个有名气的人,名气是和馅儿。大饭庄,有名的饭庄,凡要蒸包子煮饺子烙馅儿饼,总之凡要用到馅儿的,都是铁良这个弟兄去和。天还没亮  相似文献   

18.
展示     
十月一假期过后,我从学生的日记中发现,班里大多数孩子都乘假旅游了:泰山一日游、苏杭四日游、上海五日游、北京七日游……这些让我看了既羡慕又妒忌。我什么时候也能去这些地方玩一玩、看一看啊!明年去苏杭,去上海,还是去奥运举办中心地——北京的鸟巢、水立方?  相似文献   

19.
螃蟹城     
我特别喜欢吃螃蟹,碰巧我家的新居也安在一个叫“螃蟹城”的地方。无论是上海地图,还是中国地图,乃至世界地图上,都没有它的踪影!如今,是人口、信息科技爆炸的时代:上海人多,北京人多,纽约人多,世界上到处人多。马路上、大街上车挨车人挤人,几乎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经常对客人说:“今晚你们只能和壁画一起睡了。”我真想有个宽敞、舒适的家。嘿,没想到我竟梦想成真。像变戏法一样,我从上海人变成了“螃蟹城”的居民。你要问我它长什么样?那我可不知道!因为我还没去那儿呢!只是在“螃蟹城”的“居民订单室”里签了个名,那还…  相似文献   

20.
大城小镇     
去远方,去远方。很多人都梦想去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更远一些,去东京、巴黎、柏林、纽约!谁没有过渴望去远方的梦想呢?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从来不知道,有多少生活在小镇上的同龄人羡慕着自己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份羡慕,甚至决定了他们某些时刻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