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姜嵘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32-133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也意识到微博对传播方式和话语空间的重要影响,纷纷利用起微博这一平台.微博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冲击,但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受益.传统媒体不但可以扩展新闻线索的来源,也可以发布信息,跟踪事件并且与受众互动.本文首先对微博的媒体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平台;最后以电影《搜索》为例,探讨传统媒体与微博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吴媚 《报刊之友》2013,(10):45-47
报纸官方微博是传统媒体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在新媒体平台载体的延伸,本文基于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排名前两名的报纸官方微博做框架比较分析,旨在通过比较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两家报纸微博在发布数量、议题设置、发布方式、发布时间的不同进而得出两个报纸微博的不同特点和传播状态,从而归纳出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创造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媚 《今传媒》2013,(10):45-47
报纸官方微博是传统媒体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在新媒体平台载体的延伸,本文基于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排名前两名的报纸官方微博做框架比较分析,旨在通过比较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两家报纸微博在发布数量、议题设置、发布方式、发布时间的不同进而得出两个报纸微博的不同特点和传播状态,从而归纳出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创造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4.
樊立慧 《新闻世界》2013,(4):131-132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利用好微博,将其作为消息发布、网友互动、营销互动的平台。然而,媒体官方微博如何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必须打造出自己的个性,才能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博应用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微博平台开设了官方微博,一方面利用官微扩大媒体本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传统媒体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抢占信息话语权.但是由于媒体官微的运营人员不同,媒体官微在信息内容、发布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部分媒体官微的应用也表现出专业程度差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官微进行分析,试图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微博凭借海量、迅速、便捷、互动等特征,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力极为广泛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众多的传统媒体机构在微博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本文以凤凰卫视在新浪微博上的内容传播为案例,通过分类统计和定量分析,探讨了传统媒体应如何通过微博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并提升品牌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新浪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媒体微博(包括媒体机构和媒体个人)已达110166个.其中媒体机构微博为17221个,媒体人微博为92945个.媒体微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用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或许能让传统媒体微博在社交化平台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浪微博电视媒体影响力榜排名前三的卫视微博进行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从微博发布数量、议题、发布方式、发布时间等角度得出三家微博的不同特点和传播状态,以期为更多的电视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微博平台上的言论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怡 《新闻界》2012,(4):44-46
微博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体的雇员——记者——纷纷在微博上发声。这一真正的自媒体工具,动摇了传统媒体的根基,也是传统媒体最为宝贵的资产——专业媒体从业者的智力成果,微博平台的记者言论边界成为一个新问题。本文分析了微博带来的这一新变化,认为记者在微博平台上的言论边界涉及三个层面:身份、内容、影响力。在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宜疏不宜堵,不可能也无必要占有记者的全部智力成果,要让记者对组织有高度认同感,让微博成为记者开展工作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0.
传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频繁使用不但引起了记者与其所在单位间的新闻使用纠纷,更引发了大量围绕记者微博新闻发布行为法律规范的议论和思考。法律上,微博新闻归属于职务作品,微博平台对记者新闻的承载行为与传统媒体对它们的使用行为具有相同的法律本质。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记者的微博新闻发布行为应当以尊重自身所在单位对其新闻优先使用权为基本规范。但在国内新闻强控制的媒体环境中,这种优先权有可能与公共利益产生激烈冲击,同时阻碍新闻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单晓彤  李思维 《新闻世界》2013,(11):118-119
社会化媒体当以新浪微博为代表,它的出现塑造了一个"全民皆记者"、"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微博是一种裂变传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流在微博上不断的涌动、爆发,会产生副作用。微博如何趋利避害和传统媒体实现互利共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为了解传统媒体微博与新媒体微博信息传播规律与特征的差异,识别各类型媒体微博中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媒体微博节点,以促进媒体微博的全面发展。[方法/过程]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选取新浪微博中的传统媒体微博及新媒体微博各50个作为研究样本,测度其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比较分析两者的信息传播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微博和新媒体微博网络整体均较为紧密,且传统媒体微博高于新媒体微博;信息在传统媒体微博网络中的传播较新媒体微博更为便利,信息转移效率更高,网络节点之间的整体凝聚性更强;传统媒体微博中纸质媒体微博在地位上占据绝对优势,而新媒体微博中各类型媒体微博则相对发展均衡;新媒体微博权利更为集中,呈现两极分化状态,而传统媒体微博则更为均衡。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中央级传统媒体已经在微博这个社交平台上迅猛崛起,无论是粉丝数量,还是影响力、公信力,微博“国家队”都已经成功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自己应有的强力声音.分析“@人民日报”微博的形成过程与运营管理经验,从中可以找到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交化平台上转型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孔云云 《新闻通讯》2013,(12):31-33
近年来微博、微信、SNS等社交媒体的纷纷上线造成受众市场的分流。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靠拢实现技术上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需保持自身权威性、深度性、区域性、随意性等传统优势,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让微博成为传统媒体突发事件的报道平台、新闻线索的来源、品牌营销的区域、传受双方的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微博独特的传播特点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纸质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成为新闻采集和发布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以《安阳日报》官方微博为例,对微博在传统纸质媒体新闻应用中拓宽民生视角、增强读者互动和占领舆论主阵地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微博传播优势和双向互动交流优势。释放微博正能量,掌控微时代媒体话语权正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步入微时代,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6.
李霞 《今传媒》2014,(6):120-121
深度报道,按照《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目前,深度报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重要新闻报道形式。然而,自媒体时代,微博以其短小精悍的语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传统媒体也开始顺应趋势纷纷加入了微博发布的行列,所以将微博发布与深度报道相结合成为了目前深度报道新趋势。本文拟从微博与深度报道的互补性,如何利用微博进行深度报道两个方面试分析如何发挥微博优势进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7.
何志强 《新闻前哨》2011,(10):28-30
作为网络社交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平台,微博改变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娱乐和搜索、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微博正在成为传统媒体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面对微博时代的新挑战,传统媒体该如何作为,成为摆在媒体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话语权减弱,但官方机构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领是不可缺席的,运用好自媒体平台对官方机构尤为重要。本文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共青团中央微博的发布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访谈法总结出自媒体时代共青团中央运用新浪微博引领青少年价值观的方法,为官方机构运用自媒体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敏 《新闻记者》2015,(5):36-42
本文通过对国内17家媒体评论部的访谈,梳理出移动互联时代中国新闻评论界发生的主要变化:1.发布平台方面,微博式微,微信崛起;2.人员上,评论员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倾斜;3.版面方面,部分媒体取消评论周刊,并加强独家原创评论;4.评论环境方面,纸媒空间受限,自媒体言论勃兴。  相似文献   

20.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开设了微博账号,发布消息与评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及独立的官方评论微博的研究,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新闻评论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让评论更具时效性,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微博评论与传统的评论形成互补,能够保持和扩大传统媒体原有的影响力。并针对官方微博表现出来的优势及不足进行讨论,提出发展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