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建立了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分层logit模型.研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土地利用特征以及出行属性等因素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同时,通过计算出行时间与出行费用的直接弹性和交叉弹性分析它们对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非机动化的出行方式在居住可达性和就业可达性高的区域更加具有吸引力,小汽车拥有者更加偏向于选择小汽车出行;相对出行费用而言,选择公交与地铁的居民对出行时间更加敏感;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政策的有效结合有助于缓解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引起的交通拥堵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商洛市中心城区为地点,运用统计学和城市交通规划相关理论及方法,调查研究区居民出行特征.研究发现,出行次数主要受出行者的年龄、职业与个人月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出行目的主要受出行者的年龄、节假日与消费需求的影响;居民日均出行次数整体偏低,出行方式集中在机动化出行,出行时耗在公共交通方面的时耗较长;出行时段与其他中小城市类似,主要集中在早晚两个时间段,主要交通拥挤路段集中在城区中心部分.针对居民出行特征,结合交通现状,商洛市中心城区应优化公共交通布局结构,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提升公共交通工具品质,运用现代化技术支持公共交通,实现居民出行方式的合理优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构建过程中忽视交通需求管理要求及缺乏政策敏感性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离散选择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并论证了其对交通需求管理的适应性. 建立包括个人社会经济特征、时间和价值3 个变量的私人小汽车-公交车离散选择模型,并通过停车收费和公交优先 2 种交通政策来评估模型的政策敏感性. 实证结果表明: 出行选择对停车收费政策敏感性不强,表现为 88. 41% 的出行者对停车收费政策不敏感; 出行选择对公交优先政策敏感性较强,表现为 67. 70% 的私家车出行者及 77. 02% 的公交车出行者对公交优先政策敏感.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具有政策敏感性,在满足需求预测基本功能的同时对需求管理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站点的公交可达性对郊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采用居民出行OD点可达范围内的站点线路数和平均等待时间作为站点可达性指标.基于出行时间与可达范围的相关性,将站点可达性构造为受出行时间约束的分段变量.以中国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建立了包含站点可达性指标的郊区出行方式选择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站点可达性越高,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可能性越大.出行方式的选择与家庭属性和个人特征密切相关,早晚高峰和出行距离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影响不大.郊区和市区之间的出行相比,居民通常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在郊区内出行.研究结果可以为鼓励公交优先政策和郊区的交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人们对现有交通状况满意程度在下降.将出行人按照不同特征因素进行分类,分析人们在出行前对现有交通状况的评价、判断、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过程.基于出行满意度最大是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基本原则,并以全部人群的整体满意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出行满意度模型.指出不同特征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满意度,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分析模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可以通过采用一些行政政策、交通管理手段和改扩建措施等,影响人们对不同出行方式的满意程度,进而影响其出行决策过程,改变交通量在不同时段、不同交通方式中的分配,达到优化交通构成、交通顺畅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居民小汽车交通行为变化的原因有多少来自人口统计特性的变化,有多少来自城市结构的改变。 创新要点:考虑家庭成员的生活任务分工以及家庭资源的分配等对每个家庭成员出行方式的影响,构建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小汽车出行行为模型,为控制小汽车出行对策的研究提供准确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与统计理论,掌握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基于经济计量学建模方法,构建居民小汽车出行行为联立方程模型。重要结论:城市结构关系的改变在抵消了人口统计特性的变化对小汽车交通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后,小汽车交通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对出行目的地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选择枝个数的目的地小区分段抽样策略,该策略的应用减少了仿真的计算量.采用该抽样策略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出行者出行方式和目的地联合选择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出行方式和目的地的联合选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出行者的行为选择.而且,联合选择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重力模型.因此,在分析出行者行为选择方面采用出行方式和目的地的联合选择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彤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6):81-85,128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是交通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城市交通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居民出行的研究已大量展开,但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研究尚且不足.以福州市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探讨福州市居民出行方式及其年龄分异,结论得出,福州市居民出行主要以步行、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为主,出行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年龄出行考虑因子不同,35岁及以下居民,依次考虑的是距离因素、道路交通因素、经济因素;36-55岁居民,依次考虑的是距离因素、道路交通因素、经济因素;55岁以上居民依次考虑的是经济因素、道路交通因素、距离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站点的公交可达性对郊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采用居民出行OD点可达范围内的站点线路数和平均等待时间作为站点可达性指标.基于出行时间与可达范围的相关性,将站点可达性构造为受出行时间约束的分段变量.以中国厦门市集关区为例,建立了包含站点可达性指标的郊区出行方式选择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表明,站点可...  相似文献   

10.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工程示例,比较了中国与日本城市在交通环境上的差异,包括网络完善程度,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出行方式选择、交通行为等。结果表明,中国交通环境仍处较低层次,亟需改善,以满足广大交通出行者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实现和谐交通。  相似文献   

11.
在广州市流动人口日出行调查资料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空间分布和出行时间分布等4个方面对流动人口一日的出行特征作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出行强度较大,出行方式以公共汽车和步行为主,出行空间分布为高度集中型,出行时间分布呈连峰状。这些结果可为“改革开放”和“以城市为经济中心”的新形势下的城市交通规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问题,构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为此,以课程要素分析为理论框架,根据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文本,从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五个维度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车马出行是两汉墓葬艺术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题材,对其意义的释读是该题材研究的重点,以往研究多依靠文献来解释图像,本文拟从图像本身出发,区分其不同的图式类型,并讨论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线索思考该题材在墓葬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Field trips are ideal for increasing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various organis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habitat. However, in general field trips are greatly neglected by teachers and their short-term effects are thought to be questionable.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 one-day field trip for both improving students’ knowledge in ecology and for examining short-term effec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3 days after the trip, we found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ncrease i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biology, natural environment outside and future career in biology. Moreover, students display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y concepts like ecosystems and food webs. However, no similar pattern was observ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enced only traditional biology settings. Thus, this study is unique showing significant short-term effects of a field trip on students’ attitude and knowledge toward biology.  相似文献   

15.
Increasingly, instructional pedagogies in learning contexts from classrooms to boardrooms are couched with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paradigms. The field trip is a teaching pedagogy that draws 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 author aims to demonstrate how a field trip to Sea Islands, South Carolina,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undergraduate anthropology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 learning continuum from course readings and films to a firsthand experi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eld trip as an instructional pedagogy is assessed. Best practices for incorporating field trips into instructi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6.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在电网连锁跳闸场景下,提出一种对电网临界初始运行状态的搜索方法。首先,根据系统在连锁跳闸时的具体表现,结合线路电流型后备保护的动作行为,给出判断电网连锁跳闸的数学表示形式,并对支路在连锁跳闸时的临界状态进行全面分析。其次,建立寻找距离当前电网初始运行状态最近的连锁跳闸临界初始运行状态的优化模型。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法,筛选出连锁受扰支路上的关键节点,基于关键节点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IEEE-14节点系统上进行仿真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连锁跳闸时的临界状态进行有效搜索,从而帮助运行人员观察当前运行状态的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18.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