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冬玲 《职业圈》2008,(12):10-11
在德育中把美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以改进德育方法、美化德育过程、优化德育内容,对于进一步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效果,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加强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经过时代的见证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更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得到大众的认可.分析文化类、商业类、公益类等不同种类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状况,了解传统文化现阶段所处的位置;挖掘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意内涵,包括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美育、德育和审美内涵,寻找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阐述传统文化应...  相似文献   

3.
单良  金禹来 《文化学刊》2024,(3):193-196
以生态存在观为哲学基础的生态美育打破了历史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枷锁,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生态美育的萌芽是大势所趋。生态美育作为美育的崭新形态在审美对象、理论基础、审美形式等方面皆区别于传统美育体系。如何更好地推动生态美育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本文拟从认知观念、课程建设、实践浸润三个层次助推生态美育基础建设,为美育打造多方协同、系统科学的新格局,同时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美育理论中,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的社会美育理论独树一帜,对当代美育理论的建设与美育实践的施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启示当今美育实践要面向大众,植根于生活,充分发挥影像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传统音乐对现代社会的建设有着美育和德育的积极作用,音乐的传播则是让这些传统音乐经久不息、源远流长、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是传统音乐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洗涤之后仍然能够传承至今的源动力之一。基于此,本文将对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当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全社会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背景,提出有效地传承与传播策略,希望能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体系的构建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这种本质特征体现在美学思想上便是“美善合一”的理念。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提升其审美素养、健全人格培育的层次,来改善、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力量是高校美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在儒家美育思想的视域下探析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育路径,通过儒家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阐述如何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发挥美育作用,以及在儒家美育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情感需要和人格发展的需要,力求把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培育融入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实质中去。  相似文献   

7.
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功能价值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基于商周时期代表性的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华美育源头的内涵,探讨尊礼尚德、人文化成、天人相和等美育要素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体现,对美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1,(2):123-123
张忠华在《江苏大学学报僻主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它主要解决德育是什么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转化论、主体发展论、适应论与超越论、自由论、沟通论、养成人道德品质的社会活动论、实践论、体验论等多种德育本质观。客观评价这些德育本质观,科学厘定德育概念,把握德育内部的特殊矛盾性,揭示出德育本质是培育人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对当今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改革具有重大价值。德育本质研究还存在着概念混乱,本质与目的、过程、功能、途径、特征等概念相混淆等问题。区分这些概念,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科学研究、专业教育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也是实施通识教育,特别是美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广外图书馆”)特别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阅读推广理念,通过精心设计实现美育信息资源的合理投放,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大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达此目的,广外图书馆以咨询推广部为核心,通过团队建设、打造多渠道的宣传平台、建设整体的视觉传播系统、举办美育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功能,使广外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在省内高校范围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效能德育是指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立足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效率,追求德育实效.改进德育教学方式,融课堂教学、平台讲学与论坛研学为一体,强化德育实践环节,开展德育实践实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调动内驱力,实现德育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有效提高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11.
张昕 《文化学刊》2011,(2):30-32
体育教学离不开美育的渗透,美在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体育与美育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中的美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组成分支,蕴含了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历史,本质上是民族审美意识和理想美感的集中化体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指导进行结合,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学生拥有更强的民族情怀。该文首先分析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次介绍了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和原则;最后从形成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精心设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组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策略,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13.
《易传》是儒、道、墨、阴阳等思想的集合,德育思想是《易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传》以精炼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探讨了德育的起源、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归纳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并首次对德育问题做出了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维护统治秩序的德育规范。研究《易传》的德育思想,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面对社会发展与需求带来的挑战及新媒体、多元文化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冲击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红色文化的溯源,探讨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红色文化与马克思理论的关系,从信念价值、德育价值、智育价值、美育价值、劳动教育价值等方面探索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构建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育人路径,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增进红色文化认同感;面对教育的主体改变,全方面拓宽育人路径;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提高创新能力;借助大数据思维,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5.
解决现阶段高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迫切要求.直面德育内容不完善的实际状况,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应立足于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加强教学改革,切实做好心理素质、生态文明及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凯 《文化学刊》2009,(4):44-48
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在当代高校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很多不合时宜的问题,逐渐被“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所取代。人本德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创新性等主体性作用,注重满足学生内心需要,关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这其实是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心本管理”的理念衍生。本文将“心本管理”引入人本德育的实施过程,提出了“心本德育”概念,并着重讨论“心本德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高潮,其中必然涉及到德育课程改革.面对德育教育的种种问题,教师、学校、学者都已深刻认识到,从学校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德育课程改革,只有基于我们对原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才可能建构中国特有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模式.文章拟就德育课程改革谈了传统德育课程中存在几点不足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文化精神与道德美学的梳理与细绎为引导,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美育教育层面进行解读,提出传统文化复兴在"情感认同"的意识觉醒下融入美育。在教育中构筑一个成熟的美育体系,需要在当代语境中建立整体观念并具有科学的实施内容与形式。不仅仅学习外在的如技能的东西,更应注重内在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质的培养,以美育为引领进入文化叙事的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9.
谭菲  郝利 《职业圈》2007,(4S):218-219
文章以社会文化发展为线索,探讨了社会文化对韩国当代德育影响的三个方面:儒家文化是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摇篮;美、日德育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创新条件;独特的家庭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突出体现。在分析韩国德育特色的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高职院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德育有成效,但有待创新提高.高职德育应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其宣传、激励、调节、育人、导向作用,并在德育观念、内容和途径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