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搞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异议。若说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有人就不苟同了。其实,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告诉我们:实际生活是第一性的,精神产品是第二性的。没有第一性的创作源泉,就没有第二性的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和言论都是精神产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生活中的东西触动了你,你感受到了它,同时,又抓住了它,这就是发现。发现是创作的起点。作者对自己的发现,经过咀嚼消化,加进自己的认识,注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写出了作品。同时,“文运随时转,无日不趋新”。“时”决定“文”。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决定“文运”不断“趋新”。读者欣赏作品、阅读文章总是“喜新厌旧”的。怎样才能使文章“新”呢?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到生活中才能发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工作中,传媒人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版权有关的问题,比如,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媒体转载了自己还不知道,更别说获得报酬了。更有甚者,别的网站用了自己的作品不给署名,有的人因此被怀疑抄袭了网站上的作品(其实是自己先前的作品)。传媒人从事的本来就是创意工作,现在一些传媒人却有点儿像光顾着接生孩子的医生,只接生不做记号,最后就有点儿乱,连谁是谁的孩子都弄不大清了。就一些传媒人在版权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记者专访了西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昊亮先生。  相似文献   

4.
自从广大读者批评新闻出版界“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怪现象之后,我一直在寻思,自己做得怎么样?作为作者,在报刊上曾发表过文章,是否在自己的作品中当过错别字的制造商?作为编辑,是否在审读书稿时思想开了小岔或是限于水平而当了传播错别字的“二道贩子”?无论是当制造商,抑或是二道贩子,其后果,都是贻误读者,是不能容忍的。  相似文献   

5.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10,(12):86-87
要求从事采编播的同志出手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精品,那是不现实的。不要说我们,就是那些著名的大作家,也做不到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事实上,做新闻工作的尤其是做广播新闻工作的,出精品更难。因为他们的工作讲时效,要快。“慢工出细活儿”对他们不适用。他们需要“快手出细活儿”。活儿要做得又快又好,还得精,这能不难吗?因此可以说,日常播出的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大路货”。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一句话,叫“文如其人”,西方理论家的说法是,“风格即是人本身”。意思都一样,强调的是人品与作品的统一。确实,道德与文章、做人与作文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文章、作品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道德与文章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占人说:“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作者高风亮节,他写出的文章就像雪似的洁白;如果作者不努力陶冶和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写出的作品就不会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只能是雕虫小技罢了。“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道是文章的骨骼…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做宣传工作的同志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多作调查。他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无论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报纸天天出版,广播电视天天播放节目,每日每时都在对亿万受众做宣传,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怎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呢!凡是有头脑,有强烈事业心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无不重视受众工作,积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实施图书“走出去”战略。多年来的工作使我感到,图书“走出去”并不难。怎么走,如何更好地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陈英明副司长在《中国图书商报》上就版权输出工作发表的一些意见,让我深有感触。他指出:“出版社应该实实在在地做版权输出,没有合适的书不要硬性追求输出,要珍惜自己的版权资源,争取每输出一本书,都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取得实效。版权输出也要与国际营销结合起来,尤其对那些有可能成功的作品,做不做营销,结果肯定不一样。”的确如此,陈副司长所指出的,也正是我从事版权工作名年实的蚀全  相似文献   

9.
王圣宇 《青年记者》2006,(12):91-92
闲暇之余跟同事们聊天,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少记老是抱怨没有好线索,拿不出好稿子,另一个是有很多人都热衷于跑会议、跑单位、找材料,并且说这样既能很省事地就得到稿子甚至是重头稿件,又没有什么风险,但是往往到月底或年底就是没有拿的出门的好作品.仔细想来,这就是没有潜下心来工作,换句话说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没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没有培养自己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0.
修正自己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0):54-54
有人说,写作,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还有人说,要把自己的作品当敌人,尽情修正与砍杀。虽然二者说法不一,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对自己的作品,应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要在不断挑剔自己中成长。修正自己,需要一种自我批评精神。要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当然是一件难事。宋代诗人戴复古就有“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的感叹,想必修改文章尤其是修改自己的文章之难了。曹雪芹在修改《红楼梦》时,就有“披月十载,增删五次”,故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苦衷,可见修改自己文章之苦了。修改文章作为写作中…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喜爱新闻宣传的业余通讯员,但由于工作关系,很少有时间跑单位采访,所写新闻作品不多,大部分为言论作品。自1990年以来先后在省、地级报刊上发表言论作品100多篇,其中(要重视抓“尾”}一文,获四川日报“亚太杯”巴蜀小议征文三等奖。总结这些言论作品的写作经验,我就关于如何为报刊写言论,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一、它边的论点来日每篇言论文章,无论大小长短,都有自己的论点。这个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里提出的观点和主张。论点是取决于一篇言论文章成败得失的关键。作为业余通讯员要选好论点,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1980年第11期刊登了李良荣同志论《时间性·时效性、时宜性》的“问题研究”文章。在谈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时说:“时间性是指事实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效性是指新闻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社会效果”。文章注意到“时间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差别,这不错;但为了不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却硬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我认为是值得商讨的。文章说:“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新闻及时性的标准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  相似文献   

13.
张小琴 《中国广播》2011,(2):36-37,76
做媒体,最烦恼的问题,不是不出作品,也不是作品不合格,而是有太多的“行活”——说好不好,说坏不坏,没有大毛病,也没有多精彩。做“行活”的往往不是新人行的记者,而恰恰是有经验的记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范长江 《青年记者》2004,(11):15-16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笔写文章,而且上下古今,都可以大谈而特谈。现在每每提笔想了半天,又索性放了下去。有些朋友常常劝我多写东西,我当然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最感困难的事情,是自己常常觉得对于所欲写的问题,缺乏真知灼见,如果轻易地发表了意见,而迅速呈现出来的事实,又把自己否定了,这不但没有趣味,也太对不住读者。在有些情形下,自己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自爱○胡汉春何为自爱?苏辙“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是自爱;周敦颐“出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自爱;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是自爱;司马迁“无造福先,无触祸始”是自爱张衡“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是自爱……自爱即自己爱自己。谁都不会说自己不爱自己,谁又能真正做到自爱?其实,不爱自己与不爱别人一样,同样是一种罪过。倘若下岗了,不怨天尤人,不唉声叹气,能客观认识到己或许本来就不适合这份工作,现在自己又有了选择自己欢做的事情的机会,调整好心态,泰然处之,这是一种自爱。比如失恋了,不…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17.
我担任“长江日报”的通讯员已经九年了。随着祖国的前进,我在党的培养和报社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文化水平低,写东西东扯西拉、别字连篇的状况,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九年中,我紧密地结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认定是比较重要的情况反映给报社,没有为登不登而苦恼,也没有企图把通讯工作当成是“名利双收”的手段。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通讯员武汉刚解放的时候,我虽然也经常看报,但是并不知道每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可以向报社投稿。只是发现报纸上登载了我们单位一个干部写的稿子以后,才知道现在的报纸和过去不一样了,并不是由那些“文人”、记者包办的。这样,我就开始向报社写  相似文献   

18.
经常读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本版责任编辑”是某某,那块版的头条并且作了重头处理的文章署名也是某某,不过通常换成了“本报记者某某”。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不是说自己的文章就不能发头条,如果真的是好文章,当然要“敢为天下先”,“不避嫌”。问题是有的文章一般,真的不值得上头条,在二条位置就已经很破格了。另一种情况则是整个版面上没有一篇文章能“出其右者”,自然“矬子里头拔将军”,理所当然地上了头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为自己谋名声,自个拍自个的马屁。细分析起来却觉得这种看法有失…  相似文献   

19.
“度”是什么尺度”在这里是哲学名词,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也是由县变向质变转化的临界点.水变成气,低变成高,美变成五等等现象都是由度来进行衡量和解释的.而“度”在新闻实践中除具备以上特点与功能外,还是新闻采访、写作当中的一种操作技巧.比如,一件新闻作品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客观事实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应当是主观性、倾向性与客观事实信到好处的一次碰撞与结合.一件新闻作品如果过分强调了自然性、客观性,那么,这样的新闻就像没有烧开的水一样没有多少价值.相反,如果过分地突出和强调了主观性和…  相似文献   

20.
改文章刍议     
文章的删削修改,如同衣帽的剪裁葺补一样,必不可少而又技术性强。文章大师可以说都是“高级编辑”,一生中的许多光阴是在这种剪裁文章的生活中度过的。文章的修改过程又是一个多思多想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成于改”。这里仅据某些改文轶事作些粗浅议论。一议自改己文。法国作家大仲马将自己的作品称为“亲生儿子”,由此可以想见人们对自己作品的爱惜之情。几乎所有名家都对自己作品或文章的问世持审慎态度,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