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毅 《中国博物馆》2008,(4):F0002-F0002
北京鲁迅博物馆以鲁迅旧居和鲁迅生平陈列为主要展示内容,1956年建成开放,旧居为小型四合院,系鲁迅1924年春购买并亲自设计改建,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他在此居住。旧居正房三间,中间为起居室,起居室后接的一间,当地俗称“老虎尾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  相似文献   

2.
鲁迅 20世纪在文化建设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真正独领风骚的人物,无疑应首推鲁迅。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解之深刻,使他能扫传统文学的陈腐之风,营造出更具表现力和穿透力的独出机杼之作。国民性的问题一直是鲁迅痛心疾首的思考重点,数十年后,重读鲁迅,其冷静而睿智的发现和振聋发聩的呐喊,对于中国社会的严峻剖析,依然具有历久常新的现实意义。从艺术成就、思想深度、人文关怀上,百年以来,无人能与之匹敌。老舍老舍是现代文学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他用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  相似文献   

3.
学界     
在近十年的汉语写作中,张承志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人物;在许久没有读到他的新作后,读者们惊喜于2002年最后一期《万象》上刊发了他的《鲁迅路口》。 相隔了百年之后,寻觅鲁迅如同盲人摸象,学者们各说其是。站在绍兴的“鲁迅路口”,张承志下了详细的考证功夫,去揣测鲁迅留日十年酿就的苦涩心理。他的结论是:“拒绝侮辱的陈天华、演出荆轲的徐锡麟、命断家门的秋瑾——如同期的樱花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孔乙己也就诞生于1918年了。孔乙己姓孔,名字却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为从描红纸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就给他取了"孔乙己"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薪水     
林非 《档案天地》2008,(6):60-61
鲁迅的生活并不贫困,更不潦倒,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算得上小康。 陈明远先生在《鲁迅一生的收入知多少》一文里,给鲁迅算了一笔账,鲁迅一生总收入相当于今392万元以上。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平均每年16万多元、每月9000-20000元的收入。陈明远先生所说的24年,是指从1912年鲁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的24年,也有人说这段时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元,约合今天的480万元。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于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曾在厦门大学工作、战斗过四个月,其间和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馆员,发生过密切的关系。当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时,让我们回忆先驱者的光辉业绩,是很有意义的事。鲁迅应厦门大学邀请,于1926年9月4日至厦大执教,超先暂住于厦门大学院生物学楼一间陈列所空屋里,后因举办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展览,于9月25日迁至厦门大学图书馆楼(又称集美楼)上西侧一间原用作教室的房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 贵刊1991年第3期发表的《鲁迅作品词典指谬》一文,我已拜读。该书若干条目,一字不差的抄录我社出版的《鲁迅杂文辞典》(“指谬”一文,两相对照,举例说明)。我们看了该文后,十分气愤和吃惊。今奉上我社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鲁迅小说《在酒楼上》情节的设置、人称的转换和叙事视角更替等,从叙事分析与文化批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试图窥探鲁迅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孤独、彷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篇目后数字,连线前为期数,连线后为页码。迎接1986年,图书馆工作更上一层楼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十周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第一部即将出版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研讨资源共享与城市发展—关于建立上海市图书情 报网络的初步设想上海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卜海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探讨lse31一61一91.一124一5涪性与活力一试论图书馆改革中的思想政洽工作沟通信息古籍整理二三事 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周建人谈鲁迅与陶成章、王金发二三事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出版《鲁 迅辑校石刻手稿》 鲁迅与古籍鲁迅爱护书籍的故事《阿Q…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2008,(12):53-53
1933年7月1日,《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为16开,由上海文学社编辑.上海生活书店发行。 《文学》月刊系郑振铎主编。傅东华、郑振铎、郁达夫、茅盾、胡愈之等担任编辑的文学刊物。后改为王统照主编,上海文学社发行。鲁迅、茅盾跻身于十人编委会行列。在《文学》月刊创刊号上.鲁迅一改以往只署化名的做法.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飞花拾零     
慧眼识鲁迅的“伯乐”在我国,鲁迅先生几乎妇孺皆知.然而,是谁最早发现、扶持鲁迅的呢?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恽铁樵。恽铁樵是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著名编辑,主编过《小说月报》,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3年,鲁迅写出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署名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23,(9):120-123
<正>本书作者与鲁迅有长达35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他陆续撰写了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传出后,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撰联以寄托哀思.蔡元培的挽联是: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与鲁迅既是同乡,也是挚友.鲁迅逝世后,蔡元培非常悲痛.他当天就与宋庆龄等组织了治丧委员会,并任主席.后来又组织"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推动《鲁迅全集》的出版,还亲自为《鲁迅全集》作序.  相似文献   

16.
《儿时》是秋白与鲁迅合作的十四箱杂文之一。秋白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写成,十二月,秋白将它寄给鲁迅,鲁迅修改后,署上自己的别名“子明”,发表在同年十二月十五日《申报·自由谈》上。这篇杂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在朴实真切的字里行间,鲜明地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观。这就是:“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里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的绍兴同乡王金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会党人士;王金发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能够留传后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鲁迅的文字记录。在鲁迅并不准确的文字记录中,还牵涉到他自己的一名远亲章介眉。鲁迅笔下的王金发与章介眉1925年12月12日,鲁迅在国民党人士主办的北京《国民新报》上发表了一篇《捧与挖》的杂文,收入《华盖集》时与其他几篇杂文  相似文献   

18.
有关“鲁迅对梅兰芳发难”的话题,人们已经讨论得不少了,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焦点放在对“鲁迅骂得对不对”作出价值评判上,而对鲁迅批梅文章背后蕴藏的深层文化动机和相应的历史语境缺乏考察.笔者在细读鲁迅批梅的所有文章后,结合自己相对熟悉的梅兰芳的对外戏剧活动,发现鲁迅的这些批梅文章竟是和梅兰芳艺术生涯中几次重大的外事活动相随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孙媛媛 《新闻爱好者》2010,(11):150-150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优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后,鲁迅多次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并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做了精辟而中肯的自我评述。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前,当继承发扬鲁迅精神的重大课题被提出之时,鲁迅先生已经逝世,谈不到他对此有任何看法。鲁迅先生生前既不曾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成”,更没有锻造“鲁迅精神”的主观企图。但是,他的战斗生涯,他的文化业绩,他的道德行为和人格力量,却在客观上锻造成功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鲁迅精神。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里,鲁迅精神还有没有继承发扬的现实意义?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正一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