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12):38-39
<正>崔峦老师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如何准确解读文本?"课后习题"就是一个很  相似文献   

3.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方面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的分量,这些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的寓言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寓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融文学性、知识性、哲理性于一体。比如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乌鸦和狐狸》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这些寓言故事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4.
谢芳 《现代语文》2006,(8):45-46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新的希望,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权威、作者权威被颠覆,一元解读被多元解读代替。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读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从而赋予了文本新的、独特的生命力。比如选进语文课本中的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和刘心武的《十首足矣》就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对文本所作的新的、创造性的解读。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任意解读甚至误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寓言故事因内容精简短小、语言简洁明了,含义却极其深刻的表达特点,而占有不容忽视的教学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紧扣寓言特色,进行有效教学,上出语文味。以《鹬蚌相争》一课为例,探讨寓言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寓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简单的故事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感受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究竟怎么样落实重点.攻破难点呢?在试教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次调整。  相似文献   

7.
正板块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吗?引读课题。2.《鹬蚌相争》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用一句话来概括?浓缩成八个字两个词,也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3.《鹬蚌相争》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4.你发现寓言有什么特点?(板书:小故事、大道理。)5.今天,让我们再读《鹬蚌相争》,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板块二:比较阅读一比:文言文《鹬蚌相争》1.课文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原文是一段文言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一读,难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意图《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六册第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的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很多同学都已经听过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  相似文献   

9.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类课文。对寓言类课文的教学,要基于文本表达、文体特征、寓言寓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寓言的故事、寓意,体会寓言的语言表达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叙述了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射箭,只需拉弓弦,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在教材多版本的当下,这篇文章被编入不同版本的教材,表明了其固有的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一、《惊弓之鸟》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解读1.《惊弓之鸟》的文本解读(1)文本思想内容的二元。《惊弓之鸟》是根据《战国策·楚策四》中的寓言改编的。文本本身存在二元价值:一是更羸的善于观察与推理能给人以启迪。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5日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经典的缺陷可化为教学资源》的文章,说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在教学经典文本《拿来主义》时,能针对文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病,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探讨。课后作者问:"你为何这么大胆地解读?"徐老师答曰:"我在用逻辑思维进行文本讨论。我认为,语文教师既不要热衷于以批判  相似文献   

12.
先看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寓言《鹬蚌相争》,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鹬的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能讲话”的问题,老师马上捕捉住这一生成点,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应该怎样修改才合理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把“说”改成“想”。  相似文献   

13.
<正>戴建荣老师的课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列举不出来,但听过很多节《揠苗助长》的课,唯独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文本解读,细致入微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不同,教师的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趣味。听了戴建荣老师的课,我觉得戴老师的课有两个字值得我回味。1.揠《揠苗助长》在过去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许开头就会问:"同学们,揠苗助长还可以说成什么?"孩子回答:"拔苗助长。"于是一个原本与"拔"有区别的字从此之后让学生再无咀嚼之意。而戴老  相似文献   

14.
<正>苏州推行教学"七认真"管理已经多年,其中"认真备课"列为"七认真"之首。认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的正确与否,解读得透彻与否,是老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说也奇怪,常被语文老师挂在嘴边的"文本解读"一词,《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收录:"通过分析来理解。"那我们语文老师如何理解"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理解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文本解读:要展开寓言的学习,首先要突破的便是寓意的丰满性解读与本我性认同。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展开解读的时候,要有更多的弹性。像《一路花香》这样的寓言文本,我们就可以实施“全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8.
汲安庆 《师道》2023,(7):45-46
<正>三个月前,收到向浩老师发来的书稿《基于教学视角的文本解读》,我感慨良多。一是讶异于文本解读的坚挺。本以为与那些操纵各式大概念的应景之书比,文本解读类书稿会因“土气”“落后”等原因淡出出版舞台,没想到现在竟有枯木逢春之象。有老师在坚守,有出版社在支持,实是语文教育之幸。  相似文献   

19.
寓言是一种借助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被称为“智慧的源泉”。因此,寓言教学可以扣紧“智慧”而有所作为。如何在教学中教出“智慧”?唐宝成等老师以《寓言两则》一课为例,以集体备课的形式,从文本细读、教学设计、精彩片段呈现出他们对寓言教学的独特理解。希望他们的这种形式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作者根据教学功能和文本特点,认识到“样本”类课文是可以用来传授阅读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样本类课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例,阐述了样本类课文的解读方法:即体验式阅读、背景还原式阅读、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