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与在校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暴力犯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攻击行为的发生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结果价值倾向,即青少年对于攻击行为赋予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犯罪青少年业已形成的攻击行为结果价值倾向,极易使之形成敌意性意图知觉和攻击行为决策,从而导致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2.
攻击行为 (aggression) ,又名侵犯行为 ,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 ,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了学者的极大重视。作为暴力犯罪重要特征之一的攻击行为亦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并被当作预测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而倍受关注 ,在这些研究中 ,有的学者着重探讨了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 ,从认知的角度揭示了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近几年来,中职生发生攻击行为的事件屡见报道,如何有效进行预防已成为中职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发现中职生攻击行为主要是由于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被误读的个性化发展、盲目从众心理及被误导的社会认同感造成的。因此,要正确理解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个性观、创设良性的成长环境、理性解读社会认同感来预防中职生的攻击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攻击行为 (aggression) ,又名侵犯行为 ,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 ,随着西方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重视。作为暴力犯罪重要特征之一的攻击行为亦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并被当作预测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有的学者着重探讨了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 ,从认知的角度展示了…  相似文献   

5.
论攻击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有的攻击性弱,攻击行为少;有的攻击性强,攻击行为发生频率高。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是什么?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种种的理论。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意识层中隐藏的动物性本能(包括各种野蛮、残忍和异常的冲动与欲望)冲破前意识的抑制和阻碍,进入意识领域并占据了支配地位,将其所携带的动物性本能能量释放出来,便会外化为人类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攻击行为直接影响到成人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成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并据此寻找有效的控制和消除成人攻击行为的科学方法,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成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问题,以为实际工作中采取科学的方法矫正成人的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8.
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切地说,它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方向与结果。因此,在目前的诸多心理与行为研究领域中,攻击行为作为一项世界性的课题,早已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持之以恒的关注,特别是自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人类信息加工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从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角度来解释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已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并积累了相当丰硕的一大批有关攻击行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科学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幼儿,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其主要表现就是具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对同伴说出一些威吓、刺人的话。同时,稍有不顺,就会对同伴或家里的大人拳脚相加,或者抛物掷人。幼儿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呢  相似文献   

10.
攻击行为目前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大部分学生都曾在学校中经历过攻击行为.提升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取决于有意伤害行为频率的降低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增加.本文回顾了社会依存理论和社会支配理论中对攻击行为的有关预测,描述了合作和竞争在攻击及亲社会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减少攻击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攻击行为是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本能论观点认为,攻击性是人先天所固有的本能;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是攻击者受挫后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的学习经验,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机制习得;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在与人对信息加工各个环节的认知造成的。在消除与控制攻击行为问题上,家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基于以上理论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社会媒介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物理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和预防,如科学认识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起因,树立正确的态度;重视家庭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行为方面的作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校教育;解决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社会媒介因素,减少外部诱因;完善立法,规范青少年的行为等。从而减少或消除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促进其人格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 ,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 ,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 ;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 ,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 ,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  相似文献   

14.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攻击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心境反复无常,易于爆发激情;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不考虑后果;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一、学生常见的攻击行为打架斗殴这是学校…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34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了解其感觉寻求、冲动性、年龄及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发现:(1)青少年感觉寻求显著正向预测其攻击行为;(2)冲动性在青少年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年龄调节了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直接路径;(4)年龄调节了冲动性中介感觉寻求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后半段路径.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开展攻击行为教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社会行为中,有一类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从邻里间的吵架纠纷,到小范围的滋事斗殴,直至大规模的流血战争,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一向是以往各种社会的主要问题.尽管存在着所谓亲社会的攻击行为,但大多数的攻击行为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他人痛苦,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探讨如何控制和消减这类攻击行为就成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探明攻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基于边种考虑,本文对攻击行为的动力来源与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弹性、敌意归因与运动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67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心理弹性与敌意归因、运动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敌意归因与运动攻击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2)心理弹性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敌意归因在两者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72名青少年为被试,探讨了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具有正向累积影响,即攻击行为随媒介不良接触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2)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在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道德推脱又在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是儿童青少年中反复出现的、存心的、实力不均的一类特殊性攻击行为.在校园欺凌行为之下,大量校园受欺凌现象随之出现.校园受欺凌是指在校园场所内频繁受到某个或多个欺凌者有意的言语羞辱、敲诈勒索、殴打、谣言、诽谤等负面行为,感受到明显的伤害、不舒服等体验.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凌群体的身心健康遭到了严重损害,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受欺凌群体的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干预对象的抑郁情绪和受影响程度,提高干预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凌群体有显著的保护性作用.这对干预策略实效性的推广有着重要启示,能为学校开展儿童青少年受欺凌的早期预防和后期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诸多负性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攻击行为教育。双系统模型理论指出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与个体社会情绪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的发展有关,快速成熟的社会情绪系统使青少年被攻击行为的冒险刺激性吸引并卷入其中,而发展相对滞后的认知控制系统还不能控制青少年卷入攻击行为。学校应结合青少年社会情绪和认知控制系统发展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改变“堵+减”的攻击行为教育策略,构建“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激发青少年远离攻击行为的主动性,从源头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学校可从建立“防疏一体”积极教育观,攻击行为筛查制度化,建构攻击行为积极教育课程群,强化家校共育四方面开展攻击行为的积极预防和疏导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