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23课的文章。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吉林雾凇美景、形成过程和人们对他的赞叹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言明快、优美。通常人们会将本文作为描写雾凇美景的文章组织教学,于是教学中很多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雾凇之美,诵读或复述雾凇形成过程,安排学生动笔描写雾凇姿态,繁华落尽,课堂学生  相似文献   

2.
这学期,在片区的展示课上我执教了《雾凇》一课。这是篇 文质优美的说明文,围绕“奇观”一词,表现了雾凇的罕见及美 丽壮观。在实际教学时,个人感觉在处理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 形态美的环节上,缺乏足够细致的引导,导致学生在朗读的展 现上,只是“因读而读”无法令我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3.
《雾凇》这篇散文,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及其形成原因,语言生动、精练,富有韵律美,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以“读”为贯穿始末的主线,同时突出习惯培养和口语训练,以彰显“语文”之本色. 一、以读为主线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我以读为主线,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欣赏作品文字之美、感受作者心境之美.  相似文献   

4.
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使他们喜欢朗读呢? 一、巧妙地设境 1.媒体促读法.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同学们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我用课件映示了一组雾凇图.学生一看到如此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情不自禁"哇哇"地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严冬的松花江边,景色怎么样?想不想去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雾凇的美,雾凇的奇,我再映示一组图片,让他们理解雾凇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细细欣赏,慢慢读句子,感受奇景.所以,给学生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匹配的朗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二、吃透两头说目标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雾凇》一课为例,阐明了指向语用的语文课也可以缘美而入美,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沉浸之态,在情与趣中学法悟法,在"美"的陶冶中表达美。教师教学时创设美美与共的共生课堂,让文字之美转化为学生感受到的美,转化为学生心中之美,以美引美,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最后一步步设置台阶,引导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描摹那份美,让智慧美在创造中迸发,完成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尝试,引领学生去体会"镀"出来的精彩。【案例描述】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雾凇》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学中,当我将精心挑选的许多张雾凇美景图展示出来时,学生顿时发出一声声赞叹。可是仔细听来,我却很失望,因为除了"哇""哇塞""太漂亮了"等几个简单的词句外,就再也听不到其他一个具象一点的描述。这时,我决定让孩子们闭上眼睛,  相似文献   

9.
曾梅华 《山东教育》2008,(10):26-26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誊,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教材《雾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雾凇奇观的景象。第二自然段讲雾凇形成的原因。这是文章的重点,因为内容离学生太远,因而也是文章的难点。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这千姿百态雾凇奇观,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其次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再次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结合《大纲》要求,…  相似文献   

11.
《雾凇》是四年级第7册的一篇写景文章。 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学这样的课文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雾凇。于是在课前,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制作了一个课件。上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了一个雾凇的神奇世界,那如雪般洁白,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绵延十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妆玉砌、瑰丽壮观的雾凇世界之中,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12.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第二课时。(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论坛》理事单位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优质课奖)[教学设想]《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中,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沈权 《教师》2014,(9):101-101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描写和介绍自然景观的文质兼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有一次,我接到上观摩课任务,执教四上《雾凇》一课。备完课后,我不禁为自己精彩的导入语而自鸣得意。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自然现象。"然后播放雾凇美丽的图片,在悠扬的音乐中,我声情并茂地说:"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像高山上的雪莲,洁白高雅;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这就是——雾凇。"  相似文献   

16.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雾凇是一种自然奇景,本文介绍了雾凇的特点、分布,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雾凇的成因、危害及价值。我国最典型、最著名的雾凇当属吉林雾凇,其形成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雾凇之都、享有倾国倾城美  相似文献   

19.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自然段时,设计实施了一个环节:第一步是让学生围绕“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中心内容自读思考,圈划批注,相互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张军 《教师》2013,(28):65-66
写景类文章多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发现美、感悟美多为写景类文章的主题。以往,学生已学过不少写景类文章,但是,在学了多篇写景类文章后,我们发现,学生能读能背,也掌握了写景类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没有形成写景文"类结构"。为了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和学习能力,我在统观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了第三单元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和第七单元的《雾凇》,这四篇典型的写景类课文组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