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永不停歇的米卢 十强赛中国队提前出线,完成了几代人的夙愿,圆了中国足球的世界杯梦想,其中主教练米卢应记头功,虽然还是有一些人提出这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发展的必然结果,米卢一是赶上了好时候,二是运气太好。在中国足协全力支持下,中国男足在十强赛上的对手相对来讲都比较弱,米卢带领的国家队中主力队员几乎与上届十强赛一模一样,但他却使中国队提前轻松出线,这足以证明了被称为神奇教练的他果然名不虚传,这也说明了足球是一项综合了技术、心理、团队精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队在十强赛上的辉煌与荣耀都已经成为过去时,回过头来再看十强赛,我们发现十强赛前后围绕着中国队竟然发生了太多的“意外”,而这些“意外”竟然也“不经意”间成就了中国队的辉煌与荣耀。 意外1:米卢出任中国队主教练 在米卢来中国队正式执教前,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对于中国球迷来讲还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直到米卢真的顶着一头乱蓬蓬的灰白头发,笑眯眯地与马克坚和南勇握着手站到了凳子上时,我们才相信:米卢真的来了。那一天是公元2000年1月15日,中国足球又一次扬帆出航,而“舵手”正是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博拉·米卢蒂诺维奇。  相似文献   

3.
全局攻略     
我想,这世上的成败不是靠运气得来的,因为运气源于实力。由于运气常与强队相伴,所以一旦发生在弱队身上,我们就称之为“神奇”。米卢之所以被作为“神奇教练”,就是因为他一再地带领弱队创造奇迹。90年代的墨西哥队实力不弱,加上本土作战,因此打进八强是理所应当的;米卢带领一支  相似文献   

4.
后米卢时代     
十强赛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米卢还会带中国队吗?这个问号又可以分成三个小问号:1.米卢还愿意带中国队吗?2.中国足协还会邀请米卢掌军吗?3.球迷和媒体是力主米卢继续执教,还是无所谓?第二个问号的背后情形可能最暧昧,在十强赛开打之前,中国足协甚至体育总局,上上下下,对米卢不感冒者众矣。王俊生让贤之前曾说:“中国的足球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这话后来又被他人接了过去。表面看这话很堂皇,背后却有说不出的苦衷——面对这个名气大极,且我行我素弄出许多风波的外国老头,要体现组织对球队的“领导”确实太困难。不像戚务  相似文献   

5.
在小组赛中大起大落的中国队竟然在十强赛期间焕然一新,成熟得令人陌生,霎时间米卢被曾经强烈怀疑他的神奇的国人们恢复了“神”的面目。从几乎被骂声和批判扒光衣服到重新被推上“神坛”,在所有人眼里,米卢仍然是一个谜。他  相似文献   

6.
米卢来华一年多来,关于他是否神奇以及究竟神奇在何处的争议一直就没停止过。尤其当日常训练和一些热身赛不像有些人所预想的那种样子时,有些人更是借机大泛酸水。在他们那个小心眼中,似乎只要把米卢变“平庸”了,便会使他们自己显得不那么“平庸”了。至于中国足球最终能够怎样,在他们妒火中烧之际,似乎全无意义了。其实,真正的“神奇”——起码是那些人理解的那种“神奇”——是根本就不存在的。米卢也决不是肉身成圣、白日飞升的仙人,他所凭借成功取胜的决不是关键时刻暗念几句类似“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抑或“啊吧呢叭咪哄”之类的咒语,而是他混迹于国际足坛江湖几十年摸爬滚打中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实战  相似文献   

7.
语丝花絮     
米卢签名 米卢是本届亚洲杯名气最大的教练,一位英国记者请米卢签名,米卢给他写了拼音的“MILU”,这位英国记者看不懂,请米卢解释,米卢又给他写了汉语的“米卢”两个字,这位记者更看不懂了,米卢解释说:“全世界都知道我叫博拉(BORA),但是中国管我叫米卢(MILU)。” 游泳阵容 有一次中国队训练,米卢让替补踢球,头天作为主力上场的球员都到地中海去游泳,国脚们换好衣服,让杨辰先下水,杨晨死活不下去,宿茂臻一马当先跳下海中,接着是申思、李明、马明宇等中场球员,然后是范志毅等几名后卫,最后是守门员江津,…  相似文献   

8.
近日来“十强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上海的“四国邀请赛”中国足球队意外输给了朝鲜青年队,到“十强赛”连赢阿联酋和阿曼,球迷仿佛从地狱又回到了天堂,中国足球似乎也从“鬼”变成了人,近而很快就要成为“神”。米卢所做的一切都归纳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神奇”。 理智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狂热会不会又成为了我们前进路上的障碍?希望变成了失望会不会又一次轮回?我们不妨竖起另一只耳朵,听一听体育界的同仁们的声音。 黄玉斌:43岁。中国国家体操队总教练。作为运动员,他在1980年世界杯赛获吊环世界冠军并多次获得全国冠军。是中国体操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获得者。擅长吊环。有“大力士”的美誉。1985年担任  相似文献   

9.
谋杀米卢     
2000年1月,米卢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来到了无比神奇的东方,他的任务是帮助中国国家足球队打进2002年世界杯。米卢是尽心的,从他接过中国队帅印那天起,他就将自己看成是中国足球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在绿茵场上无限制地释放自己的杀伤力。从亚洲杯到世界杯外围赛,再到十强赛,尽管期间历经坎坷,但他还是走过来  相似文献   

10.
为米卢辩解     
随着中国队世界杯之旅的结束,媒体对米卢的质疑陡然增加,米卢似乎也一下子从神坛上跌了下来。客观地讲,世界杯赛场上米卢的战术打法可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可是十强赛的人员、战术不也是他安排的嘛。就算米卢不行,他不是为我们圆了四十四年的梦吗?!  相似文献   

11.
米卢离开中国的5个理由 1.中国队基本没有可能在世界杯上冲入第二轮 中国队出线后面临的问题就是世界杯的比赛。以亚洲球队在世界杯上表现,以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平,中国得以参加世界杯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要想在世界杯上有出色表现几乎是痴人说梦。米卢的金字招牌是多次带领弱小球队从世界杯决赛的小组赛中出线,如果中国队这种可能几乎没有,米卢干吗要砸自己的金字招牌呢,他可以再挑另外一支球队去重现自己的神奇。 2.米卢不想以失利来结束中国队的执教生涯  相似文献   

12.
1927年秋天,红军发动的“秋收起义”吹响了中国工农革命的号角; 2001年秋天,南斯拉夫人米卢率领他的米家军吹响了中国足球进军世界杯的号角。 “秋收起义”南方惊天动地,枪炮齐鸣;十强赛沈阳锣鼓喧天,屠狼正欢。  相似文献   

13.
有记者问米卢,对中国的足球媒体有何评价,米卢说:如果有一天我可以不用对媒体发表意见的话,我会很高兴。米卢几乎无时无刻不面对媒体。我想他外交辞令的背后隐约能感觉到这种被媒体跟踪的疲惫和无奈。 十强赛是一场新闻大战,媒体们发挥了八仙过海的连续作战作风,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当国足住在绿岛的时候,众多记者就无聊地徘徊在楼下,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不知道何时甚至  相似文献   

14.
外国人眼中的博拉和中国人眼中的米卢:是一个人吗?米卢说:全世界都管我叫博拉,但是中国人管我叫米卢。 世界足坛的风云人物博拉到了中国就成了米卢,米卢自己给人签名都写成了“米卢”或者“MILU”,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带有象征意味的身份转化,博拉是一位世界级的教练,但是他在中国是米卢。 当米卢是博拉的时候,他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广泛的尊重,当博拉是米卢的时候,他在中国接触到了中国人对他复杂的心情和态度,也许中国人不是不相信博拉或者米卢,而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足球队有点缺少信心(这一点采访米卢的外国报刊都有意无意…  相似文献   

15.
怎样评价米卢的功过?这是打输了世界杯的中国足球最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当然,我们所说的总结是民间没有任何贴金需要的自发行为,不是足协会议室里为了定位而定位的“非常满意”,因为按照那个标准,我们实在找不出来怎样的结果才是“很不满意”。十强赛刚刚胜利时,球迷对米卢是一千个拥护,一万个支持,那时候,谁敢说米卢一个“不”字,那就是别有用心,所以有些球迷肉麻地把米卢称作“教父”,而没有人予以驳斥。这种“教父论”最后的登峰造极就是沈阳的铜像,五里河雕了一群,绿岛又做了一堆,米卢永远是其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新疆体育》2001,(11):11-11
过去,前国家队主教练施拉普纳曾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德国某啤酒品牌进行市场开发活动,不过因为那一届国家队战绩不佳,施氏很快走出了中国人的视线。然两这次不同,十强赛上米卢得到空前的成功,在短期内造成的明星效应远非一般“造星运动”可比。米卢商业价值的想象空间随时间的推移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7.
假设,中国队的主教练不是米卢,小组赛的一切将会如何呢?这个假设提出的本身就有一点不信任米卢的意思在里头,就是神奇如米卢者,也救不了中国足球啊。中国足球毛病多多,江湖神医米卢亦没有回春之道,这就是中国足球在马上就要“进京赶考”之前几个月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四年一轮回,国家队又到征战世界杯之时。中国足球众“土将”和留学海外的“洋炮”一行数十人浩浩荡荡又将踏上漫漫征程。趁着小组赛对手实力相对太弱,国脚们大可在一贯提倡“享乐足球”的米卢带领下“旅游观光为主,比赛征战为辅”借机好好的放松一下,到了十强赛上可就难寻这种美妙感觉了。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中国体育电视奖在京揭晓,中国体育从此有了自己的“奥斯卡”。其实,足球彩票发行以来早就应该评选自己的“奥斯卡”,不信你瞧——最佳神奇奖——湖北张先生。足彩发行前10期中,先后共5次中得大奖,以中奖次数,甚称足彩发行以来第一人。球场上有神奇教练米卢,足彩搏击场上则有神奇彩民——湖北张先生。  相似文献   

20.
致命武器     
于根伟又穿上了他的11号球衣。11号,这是一个射手的号码,米卢十强赛前夕把原属于小组赛头号射手谢晖的球衣转交给于根伟,已说明了他对这位在米家军姗姗来迟的杀手的信任。这个时刻,又让人想起了去年10月7日的五里河之夜。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