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宋前期朝廷通过改革科举制度 ,扩大取士数量 ,促使士人阶层重新形成和扩大。而朝廷又无力通过兴办官学来为士人提供求学之所。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北宋书院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 ,由于受科举制度改革和官学萧条的影响 ,大部分书院只是成为官学的替代机构 ,没有真正体现书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办学方式灵活,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集贤殿书院的前身丽正书院虽然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使用“书院”一名的机构,但它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那种以聚徒讲学为主的场所,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办理的、用于藏书和修书并具有举荐人才功能的机构,因此在中国书院史上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文人治理国家,将科举作为选拔文官的主要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子读书应试的热情与需求,官学因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官学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宋仁宗之后,而此时北宋实行科举已有60余年,官学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而北宋建立之初创建和修复的书院不仅在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又能满足士子获取应试知识的需要。因此,书院在北宋前期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成为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此同时,由于书院与地方官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朝廷大力扶植官学的举措出台之后,书院面临着或被改为官学,或停止办学的局面,盛极一时书院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发轫于唐,至北宋初年,正式形成制度。北宋时期,声著全国的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至南宋,书院大盛,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官学。此后,由于政治、学术和科举等原因,书院时兴时衰,并日益向官学化、科举化的方向演变,渐失其  相似文献   

5.
嵩阳书院的历史沿革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办学方式灵活多变,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著名书院之一。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完备的教育制度、管理制度和学规学约,曾先后荟萃了程颢、程颐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儒学、理学及书院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宋的官学与书院都是为封建政府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两种并存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办学思想各有所重。官学的学科齐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各方面人才;书院则注重道德修养与学术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和书院之间互相影响。南宋中后期,理学成为官方学说,理学家们讲学的书院也成为官学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由于宋初朝廷鼓励书院发展以解决文教不振、官学不力的局面,使得书院的教育功能强化,但一些大的书院走向半官学化。北宋三次兴学过程也是官学再度成为国家教育主体的过程,书院在发挥继续教育功能的同时,学术传播、学术交流的功能也得到强化。北宋中后期,书院继续发展,不但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繁荣,并且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应天书院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它经历了从私学到官学,从书院到府学,再由府学升为国子监的发展过程;由于物质基础的支撑、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教学管理科学以及教学质量优秀,最终成为北宋时期众多书院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9.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10.
北宋王朝自开国后八十年间,专重科举,不注意兴办教育,而由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不适世用。同时,国家又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勇敢地提出兴办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整治国家、无疑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三先生”的教育活动为北宋统治阶级培养了一大批救世治国的人才。同时,他们对北宋学校教育及书院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某些成果为北宋和北宋以后朝代官学及私学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或者同类机构可能出现于唐代,雕版印刷技术才是书院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阶段性可以从办学机制建设和学术思想建设等多方面来探索。书院总体上是民间学校,为地方留意文的贤士大夫所作。作为古代的大学,她是面向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集藏典坟、纳罗众家的高等学府。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苏江宁、苏州设立的多个省会书院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和学术机构。从书院山长的资料看,书院的教育特点可以归纳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学术修养、指导自学和鼓励学术争鸣、通过考课发现和培养人才等三个主要方面。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其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其人才培养的经验在今天仍值得认真总结、学习。  相似文献   

13.
刘培是目前辞赋研究界和宋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宋代辞赋研究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北宋辞赋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对北宋辞赋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对北宋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辞赋为着眼点,对辞赋文献以及与辞赋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与北宋文学相关的学术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力求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背景下,在辞赋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勾勒宋代辞赋演变的脉络。该书以学术文化的视野来关注文体发展,以文体发展的着眼点来反观学术文化的具体演进轨迹,对文体史的书写方法做了打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集教育,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高等教机构,兼具有修书、编书、藏书等多种功能。书院是我国北宋到清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创办以私人创办为主,并积聚了大量的图书,是一种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大学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在宋代的发展到了极致,书院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总之,书院的特色,如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书院的讲会制度、开放教学、自由听讲等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凡礼先生以陆游研究为治学的突破口,浸淫于宋代文学研究之中,以学术为安身立命之根本。《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的点校,《三苏年谱》的编撰,硕果累累。他正向着宋代文史研究的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16.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北宋末年诗人,因党派和学术关系差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宫廷诗人群体,一个是元祜后学诗人群体。宫廷诗人的作品充满了骄淫、奢靡、浮夸的气息;元祜后学诗人的创作则表现得内敛、冷寂,充满失望的情调;二者在本质上都表现了末世诗人的颓废,是北宋末年诗人的主要和普遍的心态。同时,在酷烈的党禁中,元祜后学诗人虽流露出较强的畏祸心理,但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心态。  相似文献   

18.
宋诗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朝历代皇帝对诗歌的特别喜好。皇帝不仅亲自参与创作和评论,还制定一系列奖掖和扶持政策,不仅让大量的诗人充斥执政机关掌管大权,举凡选人试判、举人对策、剖析案牍、敷陈奏议,均以作诗之优劣作为评价体系。还让他们在物质上享受优厚待遇,更让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极大解放。这些都大大解放了诗歌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审刑院作为北宋前期最高的司法机构,是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下设立的,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复核地方上奏的疑狱和限制宰相的司法权。其院址及人员的配置自设立之后几经变化,最后在北宋中期推行的官制改革中被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