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在当下以个体为本位的时代即个体化时代,个体主体性作为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在论述个体主体性文学批评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论述“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所启示的批评观念的真正内涵,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机缘、理论因借及其批评实践,还批驳了对个体主体性批评的怀疑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胡风是20世纪中国最富创造性贡献的文学理论家。胡风以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论,构建出现当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由于他的理论创建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独尊于中国现代文坛这一点上,胡风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推助作用。胡风文学思想所葆有的开放性视野和现代超越品格,使其持续成为现当代文学建设的理论资源,在激活、拓展和再造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独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产物,也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成熟。伴随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本国实际和原理相结合,在民族发展的道路上用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新的内容以及新的语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凸显民族主体性立场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并作为中国发展的指导理论。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上,进行全面主体性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过去、现在若干维度的非线性游弋中跨界之旅的结果。在“中国形态”这一标识性概念的统摄下,以唯物史观为文学批评指导思想,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为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具体实践为文学批评现实品格,人民大众为文学批评基本指向,建构和生成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未来指向和先锋意识的批评理论、批评标准、子概念与新方法。传统文脉资源及其当代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供绵延而独特的源头活水,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让“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用自身话语模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展开对话交流,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内涵着“三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社会的尺度。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因此,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交互主体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交往实践是交互主体性产生的根源,人们在构造交互主体性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互动性、差异性、共通性等内涵特性,而这些内涵又是在交往实践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新的视角探讨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认为主体性的实践哲学、主体性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新民主主义构成其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即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思维、精神动力源和目标模式。它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内在规律,不但在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创举,而且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依然具有方法论上的宏观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主体性观念树立、大学生个性教育、高校主体性教学、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交往、高校主体性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笔者系统地论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证明,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与时俱进地解决现实问题。而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就必须从实践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维度进行拓展。其中,实践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线,主体性反映了主体在实践中的理论自觉,时代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11.
陈文昌 《华章》2008,(15):38-40
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发展状况的阶段性相联系,主体性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近代以来,由于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引起了西方对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对于主体性,关键是要看到它的阈限,包括作为主体的人的阈限、认识主体性的阈限和实践主体性的阈限.当代中国的主体性的重建既要肯定主体性的积极意义,坚定主体性建设的信念;又要加强主体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营造主体性建设的良好氛围;还要把握主体性的阈限,正确发展主体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视角,在对人的主体性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党内民主建设中重视党员主体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以及党员主体性维度下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问题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研讨了主体性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主体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力图体现出教育哲学理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主体性教育也成为了近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活动为生成机制,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建构主义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建构主义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认为知识的生存需要通过建构而成,而知识的生成与丰富恰恰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因而建构性是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建构过程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所以,在当前主体性教育的探究过程中很自然地要去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论。  相似文献   

16.
把握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对于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对主体、主体性以及主体心理结构的认识为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分析,主体性教学就是承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和发展师生的主体性,在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的师生全面交往过程中建构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心理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18.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衍生于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刻反思及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诘,旨在恢复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和辩证方法论品质,体现出明显的哲学向度:关注实践,将实践置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强调总体性,把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核心;高扬主体性,将主体性视为马克思哲学的主要价值蕴含。在对实践、总体性、主体性的阐发与张扬中,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基本凸现出对马克思哲学品格的历史承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生成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将中国经济实践经验系统化并提升为理论学说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坚定"四个自信"的认识论前提,是增强中国经济学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其生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经济智慧、西方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和实践等是其历史生成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0.
张腾 《文教资料》2009,(24):96-97
正是有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发现和合理诠释才会有"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精辟提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解读"以人为本",关键是深入理解人的主体性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