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与人们生活已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电视文化无论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还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都应当被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表现。电视只有不断推出精品节目,才可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网络等媒体同场竞技,继续吸引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2.
国家电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向度.对国内而言,电视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人的社会化,也导致了各种偏见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国际来讲,电视是展示本国的窗口,既塑造了国家形象,也可能强化了刻板印象.当前媒介帝国主义更是直接威胁到国家的文化版图和文化主权.文章最后还尝试就此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视文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文化格局和文化性质,也引起广泛的电视文化批判与研究,批判研究、大众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研究、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则是电视文化研究主要理论和方法,而这些电视文化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外来性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电视文化批判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化促成了大众文化在整个文化场中的优势地位。电视文化一度片面注重电视符号的能指层面,被指为“电视无文化。”实践证明:传者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是电视进步的原动力,惟此方能实现电视文化传播启蒙、教化、人文天下的目标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电视和文化     
现在,在电视理论的研究方面,通常都是就电视在大众传播和宣传工具系统中、在党的整个意识形态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就电视艺术的特征和它在艺术文化中的地位进行分析,但是,有关电视在社会的一般文化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则迄今尚未开始。可以期待,电视作为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各个方面无不产生影响的强大的工具,必然会在文化学者的研究中占居自己应有的位置。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出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可能是时机尚未成熟吧?  相似文献   

6.
城市既给城市电视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也使城市电视的发展受到了局限。比如,城市的区域性使城市电视台不可能有超出城市范围的大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城市电视的经营状况,城市居民的相对稳定性也使城市电视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电视文化大众化和精英化格局形成的原因,以期寻找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结合点,从而提高电视文化的品味。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可以说没有和谐文化,就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电视,作为大众最主要的传媒,由于它方便快捷和融声像画三位一体的独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3):73-83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再到"交互视界",电视未来一般想象形态的流变与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相同构。电视的未来考古研究,即是从"过去的电视媒介"中发现与译解电视未来想象的文化密码。虚拟媒介考古学和未来考古学等理论资源,为其研究的路径及方法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作为电视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中国电视为例进行未来考古初探,有助于在回思过去中重识当下,进而开拓未来寻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张文明 《新闻窗》2011,(3):47-48
电视文化是电视传播所产生的一切社会效应的综合。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电视文化研究以电视传播的内容为核心研究对象,包括电视文化理念与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和电视文化责任,电视文化消费与电视文化接受,电视文化审美与电视文化批评等内容。文化环境指影响主体活动,存在于主体周围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的总体或系统。构成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民族心理和传统习俗等。  相似文献   

11.
感动与担忧:当代电视批评的双重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和电视事业的发展,正处于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这种复杂,集中体现在中国电视发展面临的四大悖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中国电视处于“双重视域”的理论语境和实践环境时所面临的这四个悖论,决定了电视批评的理论视域是相当广阔的。忽视这样的宏观背景,当代电视批评不可能对中国电视的商业化、庸俗化、贵族化弊端作出深刻的解析。  相似文献   

12.
李兴仁 《新闻知识》2007,(10):74-75
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云云。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说法都不足以定义电视文化。同时,对于  相似文献   

13.
甘肃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刘炘的新著《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作为广播影视学术论著书系,不久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为切入点,对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实践轨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对涉及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的论述.该书是作者继1990年出版的电视专著《电视意识论》之后,专门论述电视文化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共分七章:电视文化选择是价值选择;电视文化冲突是价值冲突;电视文化重构实现电视文化选择;电视文化在…  相似文献   

14.
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样,中国电视的成长也需要汲取各种营养,在众多营养元素中,“民族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必不可少的“钙质”。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不可避免地承接着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迅猛冲击,即将面临重建新的文化架构。矗立在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风口浪尖上的第二媒介——电视,通过传播“全息化”信息,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人类观察异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然而,这个充满风景和诱惑的窗口也极可能成为西方强势文化大举入侵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门槛。中国电视,如何避免一场“文化鸦片战争”悲剧的上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23,(24):6-7
<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今年“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主题“开蔚然新篇,创无限可能”,对于当前正处于快速变革的电视媒体,恰逢其时。今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媒介,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媒体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服务已来到向“全媒体+超高清”升级换代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媒体是电视传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电视娱乐在感官娱乐之外,是否拥有智性之维?智性娱乐的未来可能走多远?本文从近期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入手,对电视娱乐的感性/智性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理论辨析,并从电视生产的历史和当代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论证,提出智性之维是电视娱乐的本质属性,电视娱乐生产应是感性娱乐与智性娱乐的二维辩证统合.并借用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进行了预期:在文化大繁荣的国家政策推动和电视管理强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娱乐场域文化生产的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强,推动感性、智性之维渐趋平衡共进,走向“富有张力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张芹  陈玲 《新闻知识》2012,(1):15-17
当代中国电视媒介视野中,食品健康传播的信息呈现多元化,但受众个性化的消费标准却可能与媒介传达的健康标准存在信息的"鸿沟"。因此,本文试对2010年中国电视媒介视野中的食品影像进行解读,分析了电视新闻与时事节目、电视健康栏目、电视剧、电视广告这四种类型的中国电视节目,由此探究并反思当今中国电视媒介视野中的食品健康传播标准和文化规范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阿尔杜塞派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电视批评理论着眼于文本分析 ,认为文本中包含了社会再现系统。它使媒介批评走出了文化主义的阈限 ,从社会结构及其表现系统来看待电视的内结构和外结构 ,将电视文化由一般文本扩大到社会文本。从社会文本结构来研究电视 ,无论就研究视野还是研究方法 ,其影响是巨大的 ,它促成电视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范式的融合 ,为电视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03,(5)
日前,以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蔡尚伟副教授为负责人的科研课题《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兼论加入WTO后西部电视的发展方向》通过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这是有关西部电视的第一个国家级课题。《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将通过理论界、实务界的密切合作,在广泛的实证调查基础上,从传播学、文化学、统计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思维科学等不同的视角,运用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方法,对西部电视及西部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的交叉综合研究,意欲对数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西部电视的文化特征作一次全面反思,厘清一些可能阻…  相似文献   

20.
一、不同文化语境下电视产品的性质 商业化电视文化时代的到来和高技术渗透到电视产品的生产领域,冲击了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石,改变了电视节目的性质,使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双重特性的电视产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凸显各自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