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凡四百九十一篇(据“会校会注会评”本,本文引文悉据“三会”本),其中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评语的,计一百九十五篇,约占全书篇目的五分之二。“异史氏曰”长短不一,有的寥寥数语,有的则洋洋大观,可独立成篇;多属散文,间用骈体;或一事一议,深入开掘,或借题发挥,另创局面。它是《聊斋志异》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研究《聊斋志异》,不可不研究“异史氏曰”,研究“异史氏曰”有助于深入研究《聊斋志异》。可是,不少研究者认为,“异史氏曰”与聊斋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有矛盾,并以此贬  相似文献   

2.
《聊斋》与前代的笔记小说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常常在故事结尾后作者破门而出,以“异史氏曰”作点评,长篇短篇,都不例外。这个以“异史氏曰”作评论的格局是模仿《史记》“太史公曰”,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志异”也是记史,是以异志记史。另一方面说明他不同于太史公的是太史公是官方史家,而他是民间史家,但官也好,民也好,都是“史”,而不是“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无聊乱道  相似文献   

3.
根据“曰”字存现的有无,把《论语》中“曰”字的存在形态分为存现态与空位态;根据“曰”字的意义,把存现态分为动态与静态。并运用配价理论,对呈动态存现的“曰”字进行局部、整体、深层三方面的分析;对呈静态和空位态存现的“曰”字进行语用义分析。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聊斋“异史氏曰”是作家创造意识的自我张扬,对自己孕育的形象世界作论析,每多独特发现,并包含创作与接受的理性机微,其文或议论骇世,或叙事论证生动,或抒情,讽刺多姿多彩,对寓意深邃的象征本文,更能点出文思隐曲之处。其显现原初表达的特有含义,能加深受众对聊斋本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篇末"异史氏曰"以特有的方式对聊斋故事从内容上作了大量的阐发和引伸。本文主要探讨"异史氏曰"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即它有利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具有画龙点睛、点铁成金之功用;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有意无意选择历史性话语进行叙事,流露出用虚构叙事接入历史叙事的企图。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看,《聊斋志异》在叙事话语的选择,“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刻意模仿,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空同和叙事的寓意等四个方面体现出“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搜罗散落在《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可以窥见蒲松龄吁唏感慨、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当《左传》作者完成《左传》时,他为实现主流意识,以史官的特殊身份代替社会和群体发言而高频使用的“君子曰”(含“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生成为“君子曰”评论式模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司马迁《史记》有意识地沿用了《左传》“君子曰”评论式话语模式,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固定之套数为历代之正史绝无例外地承袭。宋明“讲史”和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之“入诗入话”、“结论结诗”,既为“说话”本身的艺术规律(吸引和控制引导听众)所决定,又乃《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出的新范型。“笔记小说”发展至《聊斋》,其“异史氏曰”成为《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的极致,《聊斋》正因此而攀上了古代短篇小说创作之颠峰。  相似文献   

11.
陈平原在论述五四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时指出:“五四作家使用限制视角,把中国古典小说中游离于人物之外的‘后人评曰’与‘异史氏曰’化掉,另外借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自我解剖、视角的转换以及作家与叙述者有意的间离等手段,表达作家的理性思索。”持此论断审视20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不难发现,叙述视角在塑造现代农民形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艺术的形成与变化最终表现为农民形象的塑造上。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13.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14.
《竹书纪年》一书曾两次记载了“龙门赤河”现象。一曰:“晋昭公元年(前531),河水赤于龙门三里。”一曰:“梁惠成王四年(前366),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对此曾予引述。除此之外,《通鉴外纪》也有“周定王十二年(前457,晋出公十八年),晋河水赤三日”的记载。那么“龙门赤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古代许多史籍都十分重视各种自然灾异现象的记载,《竹书纪年》中亦随处可见。例如“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华。”“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定公十八年,青虹现。”“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6.
汉赋继承前人作品篇中有歌,汉赋又继承楚辞的“乱曰”又加以改革,一是以篇末诗歌替代“乱曰”的功能,这是赋家为了强化赋的抒情诉求;二是使“乱曰”的文字有所变化;上述二者使汉赋篇末文字的语言格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楚歌体等,这实际上使汉赋篇末成为诗体的试验场。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在借鉴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小说的核心地位。蒲松龄在诸多“异史氏曰”中向我们传递了有意为之的信息。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又让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采用直缀与横切交融的叙事策略,从而使得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了明显的新变。通过对二者有关人物关注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小说进步的轨迹、发展趋势,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一则云: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儿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谢朗(胡儿)、谢安大兄谢奕的女儿谢道韫,都是谢安很喜欢的孩子;这一天他就眼前的事物出题目考他们一回,答得不错,道韫尤为高明。谢安很高兴,“大笑乐”,但他没有打分数,也没有去分高下。高下如何,他们自己自然会分。谢安很懂得家庭教育的道理。谢道韫的比方打得真好。从此“咏絮才”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相似文献   

19.
“空穴来风”是较常用的成语,源出战国时楚国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我听老师说,弯曲的树枝容易招来鸟做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容易吹过来。所以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白居易《初病风诗》说得更明白:““朽株难免,空穴易来风。”现常用以比喻某事物有根据,有来由,有原因。其中的“来”意思不是“吹来”,而是招来,招致,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使动用法。抓住这一关键,“空穴来风”的意思本是较为显豁、较易理解的。许多人却只看字面,望文生义,由一“空”字敷演、附会,造成对…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们胡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种种“根据”:一曰它是“相对真理”;二曰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三曰它须得“革新”;四曰它已经不是科学云云。对此,本文逐次批驳,指出: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非“日用大全”的作用;“革新”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象伯恩斯坦等人一样去篡改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科学的世界现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