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残雪是80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探析残雪的小说文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残雪创作的深刻影响。本丈分析博尔赫斯的小说迷宫的形式对戏雪小说创作的影响。残雪由对博尔赫斯小说迷宫的模仿从而建造了“残雪迷宫”。  相似文献   

2.
残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文章分析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残雪小说创作的影响.残雪颠覆男性传统价值现和审美心理中的女性形象,解构男性英雄主义话语,同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3.
残雪有东方的卡夫卡之称誉。但是,这个称誉诞生以来,人们大都只是描述性地提到它,从小说本身的审美层次出发,对残雪与卡夫卡小说内在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较为全面的揭示和阐释,此项工作还远远没有进行开来。也就是说,读者都感觉残雪小说真的像卡夫卡,但怎样的像?像得如何的像?仍然是一个问题[1]。  相似文献   

4.
残雪有东方的卡夫卡之称誉。但是,这个称誉诞生以来,人们大都只是描述性地提到它,从小说本身的审美层次出发,对残雪与卡夫卡小说内在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较为全面的揭示和阐释,此项工作还远远没有进行开来。也就是说,读者都感觉残雪小说真的像卡夫卡,但怎样的像?像得如何的像?仍然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残雪的小说世界是建立在她对世界的本体性否定上的基于个体化理解的原创世界,这是理解残雪小说的根本性原则和方法.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反映在小说人物、情节及主题上都穿越了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特点而建立了残雪小说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6.
谭亚芳 《文教资料》2011,(19):28-29
《蝴蝶君》主人公伽利玛的死因一直为各界学者所关注,然而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很多都是集中在诸如西方对东方的误解这样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上,很少有人通过分析其心理来阐释这部复杂的戏剧。本文借助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来揭开伽利玛死亡之谜,指出死亡本能以本我、自我、超我失衡的形式驱使伽利玛走向最终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残雪小说的全部特点都在于那种坚持个人性的努力。丑陋的人际环境对人性的害,把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投入到悲剧的深渊。但残雪小说所展示的不是视觉领域里多元的客观现实,而是幻觉视象中客体实在性被改造和破坏的主观现实。因而残雪的想象也常常是超验的、魔幻的和超自然的。由于残雪提供给读的是一个非交流性的本,加之创作主体的丧失,使其创作至少是步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8.
"残雪之谜"的形成是因为读者以传统故事情节心理进行阅读,而通过将《山上的小屋》中的人物、动物以及物品视为符号,分析符号的所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该小说的多重主题:关于社会"恶"的现实或本质、关于强权与自由、关于理性、关于反抗和希望、关于纯真和灵魂。形成残雪小说意蕴丰富却又隐晦不明特征的原因一方面是短篇小说往往通过片段呈现意义的文体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残雪要书写深层现实的主观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9.
对理想主义的诉求,是先锋作家残雪在其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之一。运用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理论对她的作品《三位一体》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中对于“追求”形态的阐释,继而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这几种形态的复杂共存现状及其内在斗争性。  相似文献   

10.
从残雪近年来所作的自我阐释与自我解读出发,结合精神分析学说,解析残雪以“潜意识写作”的标志,执着于摹写灵魂世界的创作观念和写作方式,揭示其所描绘的现代艺术家精神生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时间之谜的教育谜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对于人类的认识历史而言,是一个充满探索、挑战和诱惑的"思维之谜",教育应该是它的部分"谜底"。时间应该是多层次的;时间的研究必然更多地围绕"时间的人化"问题展开。个体时间是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的综合,其本质是个体生命的发展尺度。教育对于个体时间的和谐运行与潜能发挥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斌 《培训与研究》2008,25(11):37-40
相比较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目的等方面,文本自身的探讨很重要,但是目前在学界还很不够。马克思文本研究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关系到马克思文本定位的问题。对马克思文本自身存在的体系不足、不同阶段的矛盾、显性文本、隐性文本等相关方面,是作为文本研究者要重视的,因为它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曾执着于对乡村的歌颂,现在的他却踯躅于废乡和废都之间。面对传统乡村生活终结时刻的废乡景象,他不知道该回归和留恋,还是该告别和弃绝。《秦腔》是揭示他的踯躅的典型文本。如何继续今后的创作道路,是他面临的谜团。  相似文献   

14.
文本理论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观念,其关注的中心是文学作品本身及其意义的生成过程和多种释义的可能性。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20世纪初人文科学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有着直接联系。就较浅显层次而言,语言学的兴起导致了研究者对文本语言乃至表达技巧的重视;从较深层次上讲(这也是更为重要、更为内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文本研究很有启发,人们可以用语言哲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本身;更进一步讲,语言学转向直接导致了对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全新的文学本质观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5.
实践及生存哲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动因和主要特征体现于其时代背景和哲学自身逻辑方面,以此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哲学面临着为现代化和市民社会确立理论基础的任务,主要成果是使实践人学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第二阶段,哲学开始出现反思市民社会和现代性的个性自觉,旨在丰富和深化实践哲学的生存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惠帅 《天中学刊》2014,(5):48-51
对"一件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向来有诸种回答,如作者意图、读者理解、文本自身等,而这些回答显然都有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理解以及对作品的存在及其意义时间性的探析,我们看到了这个文学作品意义的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不合理性,进而从文学作品意义"到时"角度看到了以上诸种回答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揭示了作品意义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17.
《敌人》是格非运用谜、悬念、幻想和梦等元素构建的一个庞大的“纲领性、图式性”结构,这个结构“召唤”读者对其“解谜”。在设谜与猜谜似游戏般的艺术互动中,“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建了《敌人》阔大的艺术空间,成就了《敌人》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肖晓克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4):41-42,54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必须立足于文本。脱离文本、大而化之的放言高论,不是流于空谈,就会陷于谬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有关《边城》"文化悲剧"论,便属此类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语篇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语篇翻译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语境和交际功能。本文重点讨论了语境因素,即“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为六类:一是对期刊杂志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这是期刊杂志研究的薄弱环节;过去文学史往往只关注期刊杂志上的文本创作,90年代以来的期刊杂志研究开始对杂志本身进行关照;三是将期刊与流派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有关《现代》与现代派关系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董丽敏有关《小说月报》编者茅盾被郑振铎取代事件的系列论文,是研究编者与杂志关系的重要研究成果;五是从期刊杂志的某一特色栏目、某一特殊现象等对杂志进行聚焦式研究;另外,从文学与出版、传媒双向共生的角度对期刊进行关照的成果虽然不多,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