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文关怀:媒体传播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已成为一个热门口号。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易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虽与今天所提的“人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人文关怀不乏借鉴与追溯之意义。中国古代的儒家与道家学派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人文关怀方面的精辟论  相似文献   

2.
黄蔚 《新闻窗》2008,(2):114-114
当前,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都在大力地提倡人文关怀,一时间,“人文关怀”迅速“走红”,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时髦名词。那么,什么是人文关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呢?“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与现实需求世纪之交,由于追逐经济浪潮,人文世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时间,关注人、尊重人成为知识界议论的话题。很多领域都把人文关怀引入自己的视野。学者们认为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思考的出发点,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并以人文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为依据,去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排斥科学对人自身的异化,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启良的《西方文化概论》对中西文化比较后认为,人文主义的实质其实就是“人”和“文”的关系。考察人文关怀就是考察文化世界的层面是否对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人们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常挂嘴边。这说明,一是大家都在追求时尚,不甘落后,是与时俱进一族:二是表明每个人都高度重视他人和自己了,是否被“人文关怀”,是否“以人文本”了。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报纸,就更应该始终不忘“人文视角”,因为平常百姓都“人文”了.你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何谈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俘虏”读者的心,让读者对你保持高度的忠诚度。何谈这与我们常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高度契合。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保持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生活目标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与生态文明、软实力、精神家园、票决制等一系列新名词一道,被写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图书馆界的重“技术”轻“人文”倾向,以及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重“输入”轻“输出”诱导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重“藏”轻“用”,致使出现人文关怀弱化甚至失落现象。给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带来莫大启迪的美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LibQUAL 项目和清华大学借鉴LibQUAL 进行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调查正在呼唤着呼之不出的人文关怀。文章剖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业内现状,并就人文关怀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这里所讲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幸福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人文”二字界定了其与普通关怀的不同,它侧重的是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选择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人类文明从根本上说是在“人”与“文”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延续和发展的,那么,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和文化选择活动中,就必然存在着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为目的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浅谈当前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体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传媒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杜永利 《中国广播》2008,(12):66-6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大约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的彖辞中。《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尽管对“人文”一词的理解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把以人为本作为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重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可见,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九十年代以来,大陆传媒也提出了“人文关怀”的口号,强调传媒活动中要有人文关怀的理念。那么在报纸编辑中要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昵?下面从几个  相似文献   

12.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段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方面的问题”,而人文关怀的核心就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笔者作为舆论监督类节目《行风热线》的一名编采人员,在两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新闻媒体非常需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彭蜀湘 《新闻窗》2007,(6):53-54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对“人”的关注:关注人的真实情感、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人的命运。注重人文关怀,是时代的需要,是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法制节目应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中是个时髦的词儿,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呢?电视法制节目中的人文关怀又将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人道主义的体现,通俗点说就是良心、爱心、责任心的体现,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关注。  相似文献   

15.
高桐 《现代传播》2024,(2):108-118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以联络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媒介属性宣告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由此,数字媒介成为人文学科传扬与发展的工具。作为人文学科的规定性现实条件,它推动与构入人文学科,使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态势已致使一些学者提出“数字人文”的说法,并热衷于以“数字人文”等同人文、取代人文。然而,“数字人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数字人文”与人文不具有等值关系,“数字人文”对于中国人文更不可等值置换,数字技术只是人文建构的媒介性工具。人文不能简单地由“数字人文”替换。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让新闻更具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重视人文关怀,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主要体现在一些媒体突破旧的传播模式,及时反映群众呼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事实证明,新闻媒体通过人文关怀,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民生,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能进一步增强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及亲和力。  相似文献   

17.
何谓“人文关怀”?综合各家所言,“人文关怀”指的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人文关怀”颇受新闻媒体关注,这是让人感动的事:我们终于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更多的关注我们人类自身了。也正因为是对人这一鲜活的个体和群体的关怀,“人文关怀”类的作品才会广受关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同其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且总结优秀的纪录片,“人文关怀”是他们的共性之一。  相似文献   

19.
赵阳 《记者摇篮》2004,(5):12-13
“人文关怀”是近年来新闻传媒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上网搜索,竟得8 万余条。但究其词意,居然发现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连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找不到具体的诠释。综合各家所言,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指的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是围绕着人与人有关的事物,围绕着对人的关怀展开的。我们曾有过不那么看重人的时候, 有过把“人性”、“人道”当成靶子批判的时候。因而,对于提倡“人文关怀”,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曾有文章认为,“人文关怀”这个词用得太滥了,不用也罢。对此, 我不敢苟同。纵观我们的社会现状,不是  相似文献   

20.
浅析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利 《今传媒》2004,(Z1):28-30
“人文”与“神文”相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的,它反对中世纪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的本身的自然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 精神、 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