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上完语文课,一男生走来问我:“老师,‘好不自在’是自在,还是不自在?”“当然是自在——很自在的意思。”我脱口而出。“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他把手上的一张报纸摊在我面前,指着某文的一句话说。“暑热缠身,又闻本市多人食用鸡毛菜中毒,令我顿添忧心。好不自在”。  相似文献   

2.
其实,在枯燥的语文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落着黄叶是一种美;置身度外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菊是一种美。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小心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3.
儿童学习语言,学习写作,主要凭借阅读教材。在语文教学中, 使儿童领会、理解词语是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跨得比较稳的话, 往后“长途跋涉”也就不会太困难。例如,一年级上学期《雷雨》一课,末了有一句话:“凉风迎面吹来,好不舒畅啊!”有个儿童读到这一句时举手说:“这句话错了!怎么又是‘好’,又是‘不’呢?多了个‘不’字,应该是‘凉风迎面吹来,好舒畅啊!’才对”我告诉他们:“好”“不”连在一想,就是“很”、“真”、“多”的意思。“好不舒畅”,就是“很舒畅”“真舒畅”“多舒畅”。去掉了“不”,也可以。但是“好舒畅”没有“好不舒畅”来得更舒畅,语气也没有“好不舒畅”来得强烈。接着我又举了一些例子:星期天,我们看了电  相似文献   

4.
邹忌的发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朝服衣冠,窥镜”时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在与城北徐公比美,邹忌并不知道究竟谁更美。这样理解并不符合作者本意。实际上这个疑问是无疑而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一句话本身包含如下信息:一、城北徐公之美是公认的事实;二、邹忌把徐公当作“美丽者”的标准;三、接近徐公之美是邹忌的目标。也就是说,邹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比不上徐公的,他的问话只是顺嘴说说而已,这种类似比较的发问,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是一种以接近徐公之美为满足的炫耀。关于自己比不上徐…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中,要确切地理解语句的意义,除了根据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以文解文”,有时还要根据事之常理,“以理解文”。这虽是一种参照的思路,但也有其重要的价值,下面举例来说。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美在雄伟、峻峭;水,美在潋滟、奔放。山水之情,孕育了人类的生命;山水之美,陶冶着人类的情感。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如何去获得这些融于语言文字之中的“美”呢?又如何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去感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趣呢?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爱花生花     
有一天,我来到这片“世外桃园”,远处走来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占据我眼睛的是一双闪烁着波动光的大眼睛,一道挂在它旁边如青云似的眼睫毛。 “你喜欢这片花生吗?” “嗯。”我若无其事地点头。 “我也爱这片花生,特别爱这一朵儿的黄花。” “为什么?” “我爱这花有一种特殊的美,花生花没有空花,它开一朵花,就能结一果。”他睁眨了两下眼睛再说,“我们做人也要象它那样有开花必结果,你说对吗?” 是呀,花生花虽不如单托水仙那样清雅,复瓣红桃那样艳丽;也不象烂漫的樱花、富贵的牡丹、圣洁的白莲那样婀娜多姿,马兰、吊兰的柔嫩可爱。它实在是一种极平凡的花,却蕴含着另一种美。 啊?我楚清地记得:这个仅比我大三、四岁的他,就能给我讲自然生活中的寓意,而且讲得是那样的认真。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这个小学的教师——他不正是以花来比喻平凡的教师吗? 他走了,是那样美妙地从花丛中来,又同样消失  相似文献   

8.
语言之美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在高考中得高分?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但有一点能达成共识,那就是语言要美。那什么是语言美呢?这可能更加众说纷纭了。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创作实践,考察一下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我觉得语言之美大体应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现。第一,简洁、朴实。许多大师的文章看起来都很朴实,像鲁迅、叶圣陶、梁实秋等。我们一般人的文章很多也很朴实,何以有高下之分呢?区别在哪里?文章最难平淡奇。大师的文章朴实是平中见“奇”。这“奇”是一种意蕴,一种味道,一种老练和成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朴素,一种登上高峰…  相似文献   

9.
与语文对话     
我轻声的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我谨慎的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那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然飘落的黄叶是一种美;那置身事外在浪涛中收获鱼虾满舱是一种美,那放弃安逸舒适而去笑傲霜雪的梅是一种美,那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美。美无处不有,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10.
美是客观事物引起人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朦胧美就是朦朦胧胧的美,是因事物的朦胧不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雾气缭绕的黄山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之美,贵在空灵含蓄的诗歌之美,重在气韵神采的书法之美……这些都是朦胧美。古诗《蒹葭》也饱含着这种美。一、具体而飘渺的目标———伊人意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何许人也?是少女思念的白马王子?是少男追寻的白雪公主?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是贤臣期盼的明君?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假…  相似文献   

11.
说混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随处你都可以听到这样的对白 :“老王 ,多年不见 ,过得怎么样 ?”“‘混呗’ ,你呢 ?”坐禅的生涯叫“混” ,官职的升迁叫“混” ,鱼目混珠 ,混水摸鱼 ,蒙混过关…… ,混仿佛充满了整个世界 ,不是笑人 ,有人还拿出“混世魔王”作比 ,令人好不惊奇。在校园中 ,“混”也随处可见 ,我有一位同学 ,问他为什么说学习要“混” ?答曰 :“学习 ,稀里糊涂。生活 ,枯燥无味。不‘混’ ,难道坐享其成吗 ?”殚精竭虑 ,好久我才悟出 :“混”是一种极不自信的内心独白 ,自诩“混世魔王”者 ,其内心深处有一个致命之点 :自卑。因为不自信…  相似文献   

12.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同学们,上面这两副对联,你们明白它们的意思吗?可能有些同学一读就能肯定地说“明白了”,也可能有些同学越读越糊涂,搞不清对联到底是何含义。其实这些“糊涂”的同学才是最聪明的,因为这两副对联都是“歧义句”。所谓歧义句就是会产生两种不同意思的句子,换句  相似文献   

13.
读诗词、品对联,我摘录了不少“绝妙好辞”,一些经典之句中。我比较喜欢郁达夫的名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我以为这不仅是一种文字之美,更是一种理性之慧,缠缠绵绵之中充满了自责自省,颇显风度,也有见地。  相似文献   

14.
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有这么一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荆州之民附操者”是“定语后置”的偏正词组吗?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美丽中国”? 在中国这个“诗人之国”里,对祖国、家园的赞美,自古以来就是以诗句来描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田园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边塞之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是城镇之美……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17.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存在,还是一种意念?多少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着眼于“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是深秋枫叶、在驾车出游的杜牧太守眼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之“停在坐爱枫林晚”;在送别张生的崔莺莺眼里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因之无限伤感.于是说,美产生于人的心灵中,因此是主观的.有人则着眼于“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桂林山水甲天下”;无可置疑.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美,美的哪里?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或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在这里批评的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实在是文人画士对梅的审美观。他们认为梅这欹之疏之曲才是美。而龚自珍却以此为丑“誓疗之:纵之顺之……”必复之全之”,恢复梅的自然生态才是美。这是龚自珍的审美观。 大自然的绿色该是人见人爱的了吧。然而朱自清却在《绿》中写到:“我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  相似文献   

19.
与盛新凤老师仅见过一面,但她温婉的笑容、优雅的举止就像一帧淡雅的水墨画,过目难忘,令我不禁想起李清照的词和徐志摩的诗。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中,盛老师巧妙的引导、深情的朗读与激情的结语完美统一,更让我感叹她的内蕴之丰厚、功底之扎实。人美,课美,“和美语文”的理念更美。美,来自何处? “在一次次对自己的严厉审视中,我努力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属于盛新凤的课堂感受、课堂状态。”哦,从“无视”到“外视”,再到“内视”,盛老师“找到了自己”——“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的那一幕至今还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那天,我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跨上讲台,等待学生那惊喜的目光。然而,我却愣住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全班学生都用莫名其妙的眼神盯着我,紧接着把目光投向教室的左前角,这是自诩为“狂客”李可的座位,也是很多教师与学生感到无奈并痛恨的教室一角。他正在兴高采烈地舞动一根细长的铁棒敲打着垃圾桶,根本无视全班同学的抗议,也无视我的到来。我镇静地走到他身边,小声地问:“李可,怎么啦?能否不敲?这声音干扰大家,也对你的耳朵不好。”李可看都不看我一眼,继续自娱其乐,学生中一阵骚动。我又问:“谁又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