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最小的纳米秤诞生“世界上最小的秤”最近由美国、中国、法国和巴西科学家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制成功。此项成果论文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这项重大科研成果是该校物理系德赫尔教授与材料系王中林教授等通力合作的结果。该秤利用单根纳米碳管的弹性和电磁共振作用来称重。实验在材料系改装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完成。该秤可称质量为亿亿分之200克(=2×10-16克)的单个病毒。这一重大发明无疑将对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起重要作用。他们还发现纳米碳管具有极高的弹性极限和刚性极限。王中林教授与中科院电镜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他是…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不只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准备实验材料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也是一种无形的学习。科学课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课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二是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三是进行观察、调查,获取数据、现象等。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大学科研人员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日“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疤的人。  相似文献   

4.
带鸡蛋     
教学时我发现,一些学生做实验时不够细心,观察不够仔细,对实验材料也不够爱惜。我虽然多次给学生讲过相关的道理,引导学生克服这些毛病,但收效不大。我在备《动物的卵》一课时,看到教材上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蛋壳上的小孔。”按平时的做法,我要为学生准备几种动物的卵。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准备呢?让他们也尝尝准备实验材料的滋味。于是,  相似文献   

5.
构骨叶脉书签制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案例:构骨叶脉书签选材 “制作叶脉书签”这节课的前几天,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明确了实验“探究”的课题,并安排学生自己去准备制作叶脉书签材料。在准备这节课的日子里,我的设计思路中融入了“自主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这一天,我高兴地走进生物实验室上课,和我课前设计的一样顺利,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自助餐”式的实验指的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基本的材料外,还另外集中准备了适量、不同的实验器材,学生可以有序、自主地提取使用和归还,也可以利用自己身边及所带的物品进行实验,放开他们的口、手、脚。这类似平时吃“自助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与想要的“食物”。采用实验“自助餐”有以下几个好处:a.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因为学生参与探索或主动探索都离不开主动实践。在课堂上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从哪里拿,放回哪里去,拿多少还多少,取材料时不要一下取得太多,用多…  相似文献   

7.
四年级《科学》(义务教育实验教材苏教版上册)的第一课是《空气占据空间》,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实验设计方案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自助餐式的实验材料,有棉线、剪刀、矿泉水瓶、两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气球、细棒、托盘天平等。课堂上要求他们就自己提出的“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一问题进行实验设计。看着实验桌上那么多的材料,同学们热情高涨,加上我的“金点子”奖的鼓励,讨论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只一会儿工夫各种实验设计方案便浮出水面了,下面便是他们的几种设计方案:1.将棉线平均剪为三段,其中的一段拴在细棒的中间位置…  相似文献   

8.
高空,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吸引着人类一次次去———飞出地球英国著名的气球运动高手埃尔森和普莱斯科不久前宣布,他们将乘坐世界上最大的氮气球升空,冲击气球运动史上的极限高度———4万米的地球边缘。此举如果成功,保持了40多年的气球升空高度的记录将再一次被打破。这只世界上最大的氮气球将由机械师埃尔森来设计。据说,它的体积将超过纽约的帝国大厦。以高强度的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气球下方,将挂上敞开式的乘员舱,里面摆满各种实验仪器。两名探险家将穿上俄罗斯一家航天科技公司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宇航服,以抵制4万米高空上的恶劣的…  相似文献   

9.
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9-32页 教学过程: 一、认识1千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几种秤,我们也知道了在台秤上的k、g两个字母写在一块就表示千克,假如把物体放在秤盘中,秤的指针指到了哪个数字上就代表着是几千克.接下来我们就来称一下这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师把盐放在秤上)秤的指针现在在数字1上,那么这袋盐重1千克.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为什么喜欢科学课?就是因为科学课上有许多有趣的活动,他们可以边玩边学习。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妨投其所好,设计一些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第一次带学生研究“怎样才能加快水的蒸发?”这个问题时,我准备了酒精灯、试管夹、玻璃片等分组实验材料,期望学生能通过实验知道加热、通风、增大蒸发面积等方法都可以加快水的蒸发。结果却很让我失望,学生竟然只想到加热这一种方法,我启发学生回忆妈妈平时是怎么很快地晾干衣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七拼八凑,总算多想出了几种办法,学生学得不主动,我也累得够呛…  相似文献   

11.
许志祥 《科学课》2008,(2):60-60
小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不只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准备实验材料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也是一种无形的学习。科学课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课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二是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三是进行观察、调查,获取数据、现象等。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的大四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显示出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有几个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了,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够征服外面的世界。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只是很轻易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彼此交头接耳。他们喜气洋洋地鱼贯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  相似文献   

13.
胖胖和芳芳两个“小捣蛋”老是闯祸,奶奶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他俩听同学讲,灯泡里灌满水可以当放大镜,能照出太阳的各种色彩,于是拿家里的灯泡做试验;结果弄得脸上、手上都是血。这以后,奶奶下决心盯着他俩,不让他们再出事。每天,奶奶总是提前烧好饭,孩子放学回来就寸步不离地盯着,这也不准碰,那也不许动,只许他们看小人书,要不就是让他们吃东西,胖胖和芳芳几次想动脑筋摆脱奶奶,都没能成功,于是索性整天闷声不响。奶奶虽然发觉他们不高兴,但觉得这样保险,便越发盯得紧了。在外地当教师的爷爷退休回来,见到一向蹦蹦跳跳的孙儿、孙女都耷拉…  相似文献   

14.
称猫     
小刚送给明明一只小猫。小猫长得真快,转眼间就成了一只大花猫了。小刚对明明说:“我们来称一称它有多重吧。”明明说:“行,那就到我家称吧。”明明刚把小猫放到秤上,小猫就从秤台上跳了下来。连试几次都称不成。怎么办呢?小刚想了一会儿,对明明说了自己的计划。小刚抱着小猫站在秤上让明明看秤。“23千克。”明明说。小刚把小猫放下来,自己站在秤台上,“21千克!”小刚和明明叫起来。他们都为自己的成功而自豪。称猫@席苑$河南省中牟县直第一小学新芽报刊社!邮编:451450  相似文献   

15.
"这简直是大错特错!"克里斯扬起手指,生气地指着平板电脑的屏幕. "什么大错特错?"爸爸问. "这是评选世界上最丑陋的动物大赛,他们竟然让鸮(xiāo)鹦鹉排进前六名!"克里斯连忙拿给爸爸看,"他们为什么要选鸮鹦鹉呢?它是一只多么漂亮的鸟啊."克里斯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那只大鸟.它绿色的羽毛像蕨(jué)类植物的叶子...  相似文献   

16.
惠铭生 《学习之友》2006,(10):54-55
巴西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前不久在访问中国期间参观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据巴西《圣保罗报》报道,阿伦卡尔回国后提到他对史家胡同小学的观感时激动不已,在一次有数百名巴西各市市长参加的会议上潸然落泪,感慨地说,如果巴西能有如此好的教育,怎能不富强。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学生实验中,几位同学偶然地错把Na2S2O3当成KSCN加入FeCl3中。正当他们准备将废液倒掉时,却惊奇地发现原来啤酒色的FeCl3溶液中泛起黑色的混浊,几秒钟后黑色变淡,不到10s后黑色完全退去,在没有加入任何试剂的情况下溶液变得无色,澄清。他们向我询问缘由,我简单地帮他们分析了一下Fe^3 和S2O3^2-等的性质,然后鼓励他们研究这一黑色的混浊自动复原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这也会过去     
1954年足球世界杯上,舆论普遍认为,实力雄厚的巴西足球队将获得冠军。然而,巴西队在半决赛中就输了。队员们回国时,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没想到,总统带着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在机场迎候他们,一条横幅格外醒目:这会过去的!  相似文献   

19.
礼貌的回敬     
在巴西,一次,有几位印第安人来到总统府,他们被拒绝谒见,因为他们没有系领带。事后,这几名印第安人对报界说:今后,凡政府官员进入我们印第安村,必须包头巾,插羽毛,全身要涂颜色! 礼貌的回敬@小林  相似文献   

20.
冷战可以在朝夕间结束,然而冷战岁月留给这个世界的又何止是回忆中的惊心动魄?本世纪四五十年化,那时的美国人民是如此地信任他们的政府和医生,但他们做梦也未曾想到,一种死亡实验如儿戏般在活人身上试行,为了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数以百计的人蒙在鼓里成了核辐射试验品。在西海岸有131名囚徒接受了睾丸核射线试验。从1963年开始,美国政府秘密进行了上百次地下核爆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